
指海蟹。 宋 蘇轼 《和蔣夔寄茶》:“金虀玉膾飯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
“海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海蟹,特指蟹類生物的螯足(鉗狀肢體)。該詞由“海”和“螯”組成:“海”指海洋,“螯”專指蟹類等節肢動物的第一對足,形似鉗子。
出處與例句
出自宋代蘇轼的《和蔣夔寄茶》:“金虀玉膾飯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詩句中“海螯”與“江柱”(幹貝)并提,均指代海鮮食材。
構成分析
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代文學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詩詞賞析。日常表達中多用“海蟹”“蟹鉗”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了解蘇轼原詩的背景或“螯”的生物學特征,可參考相關古籍或生物學資料。
海螯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海洋中某些生物的鉗狀器官。螯是一種蝦、蟹等節肢動物的特有器官,用于捕食、防禦和抓握物體。
海螯的部首為虍,并且采用左右結構。
海螯的總筆畫數為21畫。
《海螯》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最早見于晉代文學家鮑照的《琴操·琴心小碧》:“氣盛者龍,形捧者鳳,情赓盈者象,提挈者骐,壯懷者豪,勇猛者虎,觸刺者麟,攝集者凰,卷弄者蛇,入府者鴿,潛隱者獸,鉗取者蟹、蝼、蛇,善後者雞、犬、猿,深悟者取鑒彷佛。”因此,可以看出“蟹”在這裡指的就是擁有螯的動物,即“海螯”的意思。
《海螯》的繁體寫法為「海螯」。
在古代,人們常常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形式書寫漢字。雖然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來證明,但可以推測古時候「海螯」的寫法常常和現代相差較大。
1. 珊珊撿到了一隻帶有鋒利海螯的螃蟹。
2. 海螯在捕食時能迅速夾住獵物,給人以強大的威懾力。
3. 這種魚的海螯鋒利異常,能輕松咬碎貝殼。
1. 海洋 (hǎi yáng) - 指大海的廣闊水域。
2. 螯足 (áo zú) - 指節肢動物的足部,特指其具有成鉗狀的足。
3. 海鮮 (hǎi xiān) - 指從海洋中捕撈或養殖的食用魚蝦蟹等。
近義詞有:螯爪、鉗爪、鉗子。
反義詞有:軟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