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求的意思、取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求的解釋

強取;勒索。《新唐書·李绛傳》:“樞密使 劉光琦 議遣中人持赦令賜諸道,以裒饋餉, 絳 請付度支鹽鐵急遞以遣,息取求之弊。” 清 吳嘉賓 《得一齋記》:“吾嚣然自為得也。然而列廛者方專其去留,高下在心,莫可取求,然後知吾之未始得也。”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務》:“﹝泰西各國﹞或勒免關卡稅釐,或侵占小民生計,取求無厭,要挾多端,必遂其欲而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求”的漢語詞典釋義

“取求”是一個古漢語複合動詞,由“取”(獲取)與“求”(索求)兩個語素并列構成,表示“索取、要求得到某物”的行為,隱含主動性強、可能帶有強制性的意味。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索取,強求

    指主動向他人或外界索要所需之物,常含迫切或強制的态度。

    • 例證:

      《漢書·西南夷傳》載:“(夷人)貪漢缯帛,逐利取求。”(夷人貪圖漢朝的絲織品,追逐利益而強行索取。)

  2. 獲取所需,滿足需求

    強調通過行動實現自身需求,中性或略帶貶義,具體語境決定情感色彩。

    • 例證:

      唐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雲:“為文章,不敢稍易其意,取求于時俗。”(寫文章時不敢迎合世俗,以獲取時人認可。)


二、語義演變與搭配特征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取求”為“索取;求取”,引《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為例(注:“予取予求”為“取求”的擴展用法)。

  2. 《古代漢語詞典》:

    釋為“強取,需索”,強調行為的外在強制性,引《資治通鑒》“吏民取求者無限”說明官民矛盾。


四、古籍用例解析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資治通鑒》(司馬光)
  4. 《韓非子集解》(王先慎注)

網絡擴展解釋

“取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強取、勒索,通常帶有負面色彩,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索取財物或資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用法與語境

3.相關辨析

4.古籍與文學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求”字的獨立含義(如追求、請求),可參考權威字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育塔抱恨寶所變人比屋連甍才客臣衞稠穊楚神疵謬打道子東吳招親,弄假成真斷清睹物傷情兒侬分崩攻發好吃覈勘後怕講石奬説焦原羯胡戒衣介者警悟快行客愧讓老祖宗利浄耄荒孟樂鳴珂锵玉獰笑千叮咛萬囑咐摤老遷移慶币绮衣遶圜少數民族聲鐘給赙時師首邱守筮壽終衰枯頌辭擡疊堂而皇之貪重桃花粥鐵網媮薄微察秋毫午塵細别犀柄邪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