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邦的意思、藩邦的詳細解釋
藩邦的解釋
(1).即藩國。《十月》1981年第4期:“她的臉上就會浮起皇後接受藩邦進貢時的那種微笑。”參見“ 藩國 ”。
(2).舊稱外族或外國。藩,通“ 番 ”。 清 譚嗣同 《仁學》二十:“ 緬甸 、 高麗 、 琉球 之藩邦,其敗亡之由,鹹此而已矣。”
詞語分解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藩邦”是中國古代政治術語,指依附于中央政權的小國或邊遠地區政權,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藩邦(fān bāng)指在中央政權統治下具有一定獨立性,但需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服從宗主國的小國或邊疆政權。例如《史記》《漢書》等文獻中提到的藩國體系,即通過分封制度鞏固邊疆統治。
二、曆史背景與特點
- 封建制度産物:源于周代分封制,漢代後發展為邊疆治理模式,如唐代羁縻州府、明清土司制度。
- 雙重屬性:藩邦擁有自治權(如内部行政、文化保留),但需履行朝貢、軍事協防等義務。
- 戰略作用:既作為邊疆屏障,又通過朝貢體系維系文化認同,如琉球、朝鮮等曾屬中原王朝藩邦。
三、語義延伸
明清時期衍生出對外族或外國的泛稱,如譚嗣同《仁學》将緬甸、高麗等稱為藩邦,體現“華夷秩序”觀念。此時“藩”通“番”,帶有文化差異的隱含色彩。
使用場景
• 曆史研究:分析古代邊疆治理體系
• 文學描寫:如《十月》雜志用“藩邦進貢”比喻人物神态
• 國際關系類比:形容現代依附性較強的國家關系
(注:更詳細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邦》這個詞是指一個國家的封建時代中,相對獨立的一個地區或政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草木并立的“艹”和邦字的部首“⻖”。筆畫總共有11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政治制度,意為“分封國家”。《藩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但《藩邦》沒有記錄有特定的古代漢字寫法。一個例句可以是:“他的王朝下轄許多藩邦。”一些組詞包括藩邦制度、藩邦國家等。與藩邦相關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封邦、分封等。反義詞則可能是中央集權、一統天下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