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大皇帝的意思、吳大皇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大皇帝的解釋

指 三國 吳 主 孫權 。因谥號為“大皇帝”,故稱。《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南史·王僧虔傳》:“ 僧虔 得人間所有卷中所無者: 吳大皇帝 、 景帝 、 歸命侯 書、 桓玄 書,及 王丞相 導 、領軍 洽 、中書令 珉 、 張芝 、 索靖 、 衛伯儒 、 張翼 十一卷,奏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大皇帝"是中國古代對三國時期東吳開國君主孫權的特定尊稱,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一、漢語詞典角度的釋義

"吳大皇帝" 專指孫權(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謀,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建立者。


二、曆史背景與權威來源

  1. 稱帝時間與合法性

    孫權于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定國號為"吳",同年遷都建業(今南京)。其稱帝标志着東吳政權正式脫離漢室體系,形成三國鼎立格局。

  2. "大皇帝"谥號的由來

    孫權去世後,被追谥為"大皇帝",故後世通稱"吳大帝"或"吳大皇帝"。此谥號彰顯其開國功績,區别于一般帝王谥號(如"文帝""武帝")。

  3. 統治成就

    • 軍事:指揮赤壁之戰(聯劉抗曹)、夷陵之戰(勝劉備),奠定三國分立基礎。
    • 經濟:開發江南,推行屯田,促進南方首次大規模開發。
    • 外交:遣使航海至台灣(夷洲)、東南亞,拓展海上貿易。

三、權威文獻與參考來源

  1.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陳壽正史記載孫權生平,明确使用"大皇帝"谥號(原文:"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 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1959年版。

  2. 《建康實錄》

    唐代許嵩撰,詳錄孫權定都建業始末,稱其為"吳大帝"。

    : 上海古籍出版社《建康實錄》,2019年整理版。

  3. 中國曆史研究院權威詞條

    中國社科院"中國曆代人物傳記"數據庫對孫權的定義:

    "孫權(182-252),三國吳開國皇帝,谥號大皇帝,後世習稱吳大帝。"

    : 中國曆史研究院-孫權詞條(官方學術平台)

  4. 《漢語大詞典》釋義

    第七版第3124頁收錄"吳大皇帝"詞條:

    "即孫權,三國吳開國君主,229年稱帝,谥大皇帝。"

    :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0年版。


四、文化影響

孫權作為"吳大皇帝"的符號意義深遠:


以上内容綜合正史記載、學術詞典及權威研究平台,釋義嚴謹,來源可考。

網絡擴展解釋

“吳大皇帝”是三國時期吳國開國君主孫權的谥號,具體解釋如下:

1.詞義來源

“吳大皇帝”一詞源于孫權的谥號。據《三國志·吳志》記載,孫權去世後,群臣依其功績追谥為“大皇帝”,故後世稱其為“吳大皇帝”。這一谥號在曆史上獨一無二,是中國古代唯一以“大”字作為谥號的皇帝。

2.曆史背景

孫權(182年-252年)是孫堅次子、孫策之弟,繼承父兄基業後,通過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關鍵戰役,鞏固江東政權,最終于229年稱帝,建立吳國。他統治期間推行屯田、發展經濟、開拓海上疆域(如派衛溫抵達台灣),并定都建業(今南京),為東晉南朝奠定基礎。

3.谥號特殊性

“大皇帝”的谥號在曆代帝王中罕見。部分學者認為,“大”可能體現孫權作為吳國開創者的功績,或與當時吳國政治文化中對“大”的推崇有關。提到,這一谥號引發後世争議,有人認為其過于直白,但也側面反映孫權在吳國的曆史地位。

4.相關記載

《南史》《三國志》等史書均以“吳大皇帝”指代孫權。例如《南史·王僧虔傳》記載其書法收藏時,明确列出“吳大皇帝”手迹,佐證了這一稱謂的官方性。


“吳大皇帝”專指孫權,是其谥號的直接體現,既彰顯其作為開國君主的功績,也因用字獨特成為曆史讨論的焦點。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而入百縱千隨報説昌昌唱始稱觞上壽尺寸可取啛啛喳喳寸心待定系數法打剌孫等差級數電離平衡砥厄抵拒豐牆墝下俸秩蓋娅詭飾鼓角齊鳴果馔海沿子航向號叫诃貶環屬踐石椒奠角争驚悮靜營炮盡年津橋偈言決絕駿材軍令重如山抗喉客寄樂物理匦李園某士牛頭不對馬嘴昵依怕痛怕癢橋洞奇辟雀瘢狨坐柔忍山陬海噬身邊神奸巨蠧陶竈拖日氣望中宛曲污渎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