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三國 吳 主 孫權 。因谥號為“大皇帝”,故稱。《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南史·王僧虔傳》:“ 僧虔 得人間所有卷中所無者: 吳大皇帝 、 景帝 、 歸命侯 書、 桓玄 書,及 王丞相 導 、領軍 洽 、中書令 珉 、 張芝 、 索靖 、 衛伯儒 、 張翼 十一卷,奏之。”
“吳大皇帝”是三國時期吳國開國君主孫權的谥號,具體解釋如下:
“吳大皇帝”一詞源于孫權的谥號。據《三國志·吳志》記載,孫權去世後,群臣依其功績追谥為“大皇帝”,故後世稱其為“吳大皇帝”。這一谥號在曆史上獨一無二,是中國古代唯一以“大”字作為谥號的皇帝。
孫權(182年-252年)是孫堅次子、孫策之弟,繼承父兄基業後,通過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關鍵戰役,鞏固江東政權,最終于229年稱帝,建立吳國。他統治期間推行屯田、發展經濟、開拓海上疆域(如派衛溫抵達台灣),并定都建業(今南京),為東晉南朝奠定基礎。
“大皇帝”的谥號在曆代帝王中罕見。部分學者認為,“大”可能體現孫權作為吳國開創者的功績,或與當時吳國政治文化中對“大”的推崇有關。提到,這一谥號引發後世争議,有人認為其過于直白,但也側面反映孫權在吳國的曆史地位。
《南史》《三國志》等史書均以“吳大皇帝”指代孫權。例如《南史·王僧虔傳》記載其書法收藏時,明确列出“吳大皇帝”手迹,佐證了這一稱謂的官方性。
“吳大皇帝”專指孫權,是其谥號的直接體現,既彰顯其作為開國君主的功績,也因用字獨特成為曆史讨論的焦點。
《吳大皇帝》是指三國時期的吳國君主孫權。他在位期間實現了吳國的獨立,并且為吳國帶來了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因此,人們将他尊稱為吳大皇帝。
《吳大皇帝》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
《吳大皇帝》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孫權作為吳國的君主,他的統治期間給吳國帶來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和繁榮,被尊稱為“大皇帝”。
《吳大皇帝》是繁體中文中對應《吳大皇帝》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吳大皇帝》的漢字寫法為「吳大皇帝」。
《吳大皇帝》統治期間,吳國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相關的組詞有:
與《吳大皇帝》近義的詞語有:
與《吳大皇帝》反義的詞語包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