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管屬的官吏;下屬官吏。 宋 曾鞏 《許懋兩浙運副制》:“朕擇遣使者,分部而治,雖以将漕為稱,然寔總民政之舉措,察吏屬之能否。”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 秦會之 跋《後山集》,謂 曾南豐 脩《英宗實録》,辟 陳無己 為屬。 孫仲益 書數百字詆之,以為無此事, 南豐 雖嘗預脩《英宗實録》,未久即去,且 南豐 自為吏屬,烏有辟官之理。”
“吏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吏屬”指所管轄的官吏或下屬官吏,強調官員與其下屬之間的層級關系。例如宋代曾鞏在《許懋兩浙運副制》中提到官員需“察吏屬之能否”,即考察下屬的能力。
構成解析
曆史用例
宋代文獻中常見該詞,如陸遊《老學庵筆記》提到曾鞏修《英宗實錄》時“辟陳無己為屬”,即任命下屬參與編修工作。此外,《漢典》也明确将其釋義為“下屬官吏”。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吏屬”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描述古代官場關系,較少用于日常表達。其近義詞包括“僚屬”“部屬”等。
總結來看,“吏屬”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官員與下屬的隸屬關系展開。
《吏屬》(lì shǔ)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官吏和屬下。它是由“吏”和“屬”兩個字組成。
“吏”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它有6畫;“屬”字的拆分部首是屍,它有9畫。
《吏屬》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中,意思是指官吏和其屬下。後來逐漸用來泛指官員和下屬的關系。
繁體字中,“吏”字保持不變,“屬”字的繁體形式是“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吏字和屬字的形狀有所不同。吏字的形狀更加簡化,而屬字的形狀則相對複雜一些。
1. 他是國家的一名吏屬,為人民服務。
2. 他與自己的吏屬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
吏部、科吏、吏治、派吏
官員、公務員、官吏
百姓、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