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考的意思、上考的詳細解釋
上考的解釋
謂官吏考績列為上等。《舊唐書·盧邁傳》:“轉給事中,屬校定考課, 邁 固讓,以授官日近,未有政績,不敢當上考,時人重之。”《新唐書·百官志四下》:“歲以八月考其治否……觀察使以豐稔為上考,省刑為中考,辦稅為下考。團練使以安民為上考,懲姦為中考,得情為下考。”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裴景升 為 尉氏 尉,考滿,刺史 皇甫亮 曰:‘ 裴尉 豈可使無上考!’為之詞曰:‘千裡無代步之馬,三月乏聚糧之資,清心苦節,從此可知;不旌此人,無以示勸。’”
詞語分解
- 上的解釋 上 à 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樓上。上邊。 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級和質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車。上升。 去
- 考的解釋 考 ǎ 試驗,測驗:考試。考查。 檢查,查核:考察。考勤。稽考。考核。 推求,研究:考古。考據。考訂。考證。 老,年紀大:壽考。 原指父親,後多指已死的父親:先考。如喪考妣。 擊,敲:“而陋者乃以斧斤
網絡擴展解釋
“上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官吏考績被評定為上等,主要用于古代官員考核體系。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
- 詞義:指官員在定期考核中成績優異,被列為最高等級(上等)。這一評價與官員的政績、治理能力直接相關。
- 拼音:shàng kǎo(注音:ㄕㄤˋ ㄎㄠˇ)。
2.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唐代考核制度: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唐代官員考核分為上考、中考、下考三級。例如:
- 觀察使的考核标準為:豐收為上考,減少刑罰為中考,完成稅收為下考;
- 團練使的考核标準為:安定民生為上考,懲治奸邪為中考,明察案情為下考。
- 典型案例:唐代官員裴景升因清廉勤勉,被刺史皇甫亮評為上考,以表彰其政績。
3.使用場景與延伸含義
- 古代語境:多用于描述官員政績考核結果,如“不敢當上考”(《舊唐書·盧邁傳》)。
- 現代引申:部分資料(如)提到其可引申為“參加高級考試”,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泛化解讀。
4.例句參考
- 古籍例句:“屬校定考課,邁固讓,以授官日近,未有政績,不敢當上考。”
- 現代造句:“完成重大任務時的關鍵時刻,是組織考察識别幹部的好時機。”
5.相關辨析
- 與“科舉”區别:“上考”特指官員在職期間的政績考核,而非科舉考試(如鄉試、會試)。
總結來看,“上考”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評價機制,反映官員的治理能力與德行。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考課制度,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上考
上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構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為“上”和“考”,總共有8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上”字的拆分部首為一,筆畫數為3。
2. “考”字的拆分部首為⺈(心字旁),筆畫數為4。
來源和繁體
《上考》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科舉制度,意指參加高級科舉考試,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在繁體字中,上考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雖然“上考”一詞的含義未曾改變,但是字形可能會有差異。詳細的古漢字寫法需要通過專門的考證研究,因此對于上考的古漢字寫法,我們無法給出具體信息。
例句
1. 他通過上考,成功獲得了進入大學的機會。
2. 考生們為了上考,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努力。
相關詞彙
1. 組詞:參考、複習、筆試、面試。
2. 近義詞:應考、參考。
3. 反義詞:下考、考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