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終祭祀後會飲。 清 方苞 《與徐司空蝶園書》:“《周官》:凡酒皆公造,民得飲酒,獨黨正族師歲時蠟酺耳。”
“蠟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古代祭祀和宴飲習俗相關。以下是綜合現有資料的詳細解釋:
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周禮·地官·黨正》或《禮記·雜記》中相關章節,了解古代祭祀與宴飲制度。
《蠟酺》(là pǔ)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蠟"和"酺"。
"蠟"指的是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性物質,常用于制造蠟燭、蠟染等。而"酺"則表示一種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一種酒,代表着祭祀儀式的莊嚴和肅穆。
因此,《蠟酺》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以蠟燭照明祭祀的儀式。
《蠟酺》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虍"和"酉",其中"虍"是表示動物虎的意思,"酉"則表示一個古代的酒器。
根據筆畫來看,"蠟"字共有12個筆畫,"酺"字則有11個筆畫。
《蠟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在舊時,人們在祭祀神靈時,常常會點燃蠟燭,用酒來祭拜,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祈求。
隨着社會的進步,祭祀的習俗逐漸減少,這個詞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蠟酺》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書寫為"蠟酺",其中"蠟"是對"蠟"的繁體書寫,"酺"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蠟"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蠟"字是由"虍"和"昔"兩個部首組成的,表示了虎的形态和蠟的來源。
而"酺"字的古體書寫形式與現代基本一緻,保持不變。
"蠟酺之祭":在中國古代,人們通常會點燃蠟燭,以蠟照明,用酒進行祭祀儀式。
組詞:蠟燭、蠟像、酺祭。
近義詞:蠟燭、燭祭。
反義詞:電照、煤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