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創始人 仲尼 和道家創始人 老聃 的并稱。 唐 黃滔 《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謂 竺乾 之道與 尼聃 鼎,宜根乎信,而友乎理。”
“尼聃”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尼”和“聃”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核心含義
“尼聃”是儒家創始人仲尼(孔子)與道家創始人老聃(老子)的并稱。這一用法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用于指代儒道兩派的思想源頭或代表人物。例如唐代黃滔在《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中将“尼聃”與佛教并列,體現三教鼎立的觀念。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哲學文獻或比較儒道思想的語境中,強調兩家學說的關聯或對比。
提到“尼聃”被解釋為“尼姑剃發後無意義”,但這一說法與其他權威來源(如、7、8)明顯矛盾,可能是對單字的誤讀或混淆。建議以“孔老并稱”為權威釋義,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儒家、道家經典文獻。
尼聃(nín)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手部的部首“手”和言語的部首“讠”,共計10畫。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常被寫作「尼」或「聃」。
尼聃這個詞來源于佛教,是對尼姑的尊稱。尼姑是出家修行的女子,她們放棄了世俗的生活,專注于修行佛法,以追求解脫和悟道為目标。
尼聃在繁體字中是「尼」,它的字形保留了古代的寫法。在古時候,「尼」的上半部分是象征着一個人的形狀,下半部分則是代表着行走的步伐。而「聃」在繁體字中的字形則更接近于其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尼聃的例句:
在組詞方面,尼聃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
尼聃的近義詞可以是“尼姑”,表示同樣的意思。而沒有具體對應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