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狎玩 ”。接近、戲弄。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文選·左思<吳都賦>》:“習禦長風,狎翫靈 胥 。” 呂向 注:“言習舟楫人之便用風波,近弄 子胥 之神。”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毛僧》:“ 吳 有異比丘,號 毛僧 ,日遊聚落,飲啖無所擇……輕薄子多狎玩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今見二位先生,既無狎玩我的意思,又無疑猜我的心腸。”
"狎翫"(xiá wàn)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以輕佻不莊重的态度親近、戲弄人或事物,含貶義色彩。該詞強調行為中帶有輕慢、不尊重的特質,常見于形容人際交往或工作态度不嚴肅的情形。
二、語義溯源
詞源依據
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用法,原指過度親近的行為。後左思《吳都賦》中"習禦長風,狎翫靈胥"一句,将詞義延伸至"戲弄自然力量",凸顯輕慢态度。
詞形演變
存在"狎玩"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通。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評輕浮舉止,如職場中對待重要事務的隨意态度。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辨析 與"戲谑"相比,"狎翫"更強調行為上的主動接近和實質性輕慢,而非單純言語玩笑。與"亵玩"(如《愛蓮說》中"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相比,情感色彩更側重态度而非道德批判。
狎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狎的拆分部首是犬,筆畫數為8畫;翫的拆分部首是羽,筆畫數為17畫。
狎翫的意思是玩樂、消遣。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閑暇時間中娛樂、嬉戲、玩耍等活動。
《狎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著作《詩經·敬之》中的一首詩:“狎翫彼野,言采其蓮。”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獨特的意境和描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詞彙。
在繁體漢字中,狎翫的寫法和簡體漢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可知,古時候狎翫的寫法為“狎”字的下方寫“山”,上方寫“矢”;“翫”字的上、中部分寫成一個較大的“紮”字形,下方寫“羽”。
1. 閑暇時,我喜歡和朋友一起狎翫于公園中。 2. 她喜歡狎翫于書店中,尤其是看小說和漫畫。 3. 快樂的童年總是充滿狎翫的時光。
由狎翫這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有:狎妓、狎客、狎玩、狎昵等。
狎翫的近義詞有:嬉戲、玩耍、娛樂。反義詞有:專心、認真、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