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的意思、秉笔的详细解释
秉笔的解释
[do the actual writing] 执笔
详细解释
执笔。《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録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
词语分解
- 秉的解释 秉 ǐ 拿着,持:秉烛。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笔的解释 笔 (筆) ǐ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写字、画画
专业解析
秉笔的详细释义
一、基础释义
“秉笔”为动词性短语,指手持毛笔进行书写或记录的行为,引申为执笔著述、担任史官或记录要务。其核心含义包含:
- 执笔书写:字面指手持毛笔,如《说文解字》释“秉”为“禾束,持也”,本义为手持,后衍生为执笔动作。
- 记录史实:特指史官职责,如《史记·孔子世家》载“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强调史家如实记载的职能。
- 文学创作:泛指执笔写作,如唐代刘知几《史通》言“秉笔君子,宜详其得失”,指文人著书立说。
二、词源解析
- “秉”的本义:甲骨文象手持禾穗之形(《甲骨文字典》),后扩展为“持握”动作,如《诗经·小雅》“秉心塞渊”即持守本心。
- “笔”的演变:秦代始称书写工具为“笔”(《说文解字》),与“聿”(早期笔名)同源,如《礼记》“史载笔,士载言”。
三、用法特征
- 语境关联:
- 历史记录:如《新唐书·褚遂良传》“遂良秉笔,天下闻其直”,强调史官直书实录的操守。
- 文学创作:如清代袁枚“秉笔临窗,寒暑不辍”,形容专注写作。
- 文化内涵:
- 承载“文以载道”传统,如《文心雕龙》“秉笔荷担,莫此之劳”,喻写作责任之重。
- 象征知识传承,如方志编修称“秉笔之士”,凸显文化使命感。
四、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释“秉笔”为“执笔,指书写或著述”,引《后汉书》例证。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强调其史官职能,引《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详析“秉”从“又(手)”持“禾”的会意结构。
五、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秉笔”仍用于形容严肃写作(如“秉笔直书”),或借指新闻、史学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体现对真实性与责任感的追求。
来源说明: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古籍例证引自《史记》《左传》《文心雕龙》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秉笔”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及扩展信息如下:
1.基本解释
- 词义:指“执笔”,即手持笔进行书写或记录的行为。
- 拼音:bǐng bǐ,注音为ㄅㄧㄥˇ ㄅㄧˇ。
2.历史与文化内涵
- 词源:
“秉”本义为手持禾(谷物),引申为掌握、主持(如“秉公”),“笔”为书写工具,因此“秉笔”可理解为掌握书写权。
- 用例:
- 史官或文人的职责,如《文心雕龙》提到史官“秉笔荷担”记录历史。
- 明代方孝孺因“秉笔直书”揭露燕王篡位而被害,体现了其正直记录的精神。
3.相关词语
- 秉笔直书:如实记载,不隐晦或曲笔,强调写作者的客观与勇气。
4.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文人、记者的写作行为,如鲁迅“一息尚存便秉笔直言”。
总结来看,“秉笔”不仅指执笔的动作,更蕴含责任感和历史传承的深意。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八溢被隄浡潏朝士沉厚寡言尘鞅春设赐垂导先大堂抵极递生蕃篱非任飞梯冯德英梗直攻驳垢面过諐裹足姑嫂黄发儿齿絸缆假子迹盗京朝眷忡宽乐溃亡老鼠过街莲花服俪对丽法理檝麟趾殿理趣力守敉平慕赖内书生牛马襟裾匿瑕暖讲攀交敧器牷物榷利善与人同神鹅石城诗公田垌条领屠家緼黂无学铦达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