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問的意思、勞問的詳細解釋
勞問的解釋
慰問。《漢書·張延壽傳》:“ 永始 、 元延 間,比年日蝕,故久不還 放 ,璽書勞問不絶。”《明史·陳亨傳》:“ 成祖 還軍,親詣 亨 第勞問。” 清 張履 《意苕山館詩序》:“餘送客江中,還過君齋,兵燹患難之餘,握手相勞問。”
詞語分解
- 勞的解釋 勞 (勞) á 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勞力。勞逸。功勞(功業,成績)。按勞分配。 辛苦,辛勤:勞苦。勞頓(勞累困頓)。勞瘁(勞累病苦)。勞碌(事情多而辛苦)。勞心。疲勞。煩勞。任勞任怨。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專業解析
"勞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慰勞問候,即通過言語或行動表達對他人辛勞的關懷與慰問。該詞由"勞"(慰勞)與"問"(問候)兩個語素并列構成,強調對他人付出辛勞後的體恤與關切。例如《漢書·張骞傳》載:"單于怨昆莫,遣兵擊之。昆莫留骞,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骞持漢節不失。後骞從匈奴亡歸漢,拜大中大夫。初,骞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天子數問骞大夏之屬。骞曰:……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乃令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然莫能通。其後漢使往者益得職,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骞鑿空,諸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其後,烏孫竟與漢結婚。"(此處"勞問"雖未直接出現,但體現了漢代對使臣的慰勞傳統)。
二、語用特征
- 對象特定性:多用于上位者對下位者(如君主對臣子、長輩對晚輩)的關懷,體現等級社會中的禮儀規範。
- 禮儀性行為:常與賞賜、宴飨等結合,如《後漢書·窦融傳》:"帝複遣問,因诏曰:'勞問鎮守,安不忘危。'"
- 情感内涵:兼具官方禮節與人文關懷,既肯定功績亦傳遞體恤之情。
三、古籍例證
- 《宋史·嶽飛傳》:"帝手書'精忠嶽飛'字,制旗以賜之。又召至寝閣,命之曰:'中興之事,一以委卿。'飛方圖大舉,會秦桧主和……飛班師,民遮馬恸哭……飛亦悲泣。既至,罷為萬壽觀使。桧遣使捕飛父子……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勞問"體現于賜旗、召見等行為中)。
- 《明實錄·太祖實錄》載朱元璋慰勞将士:"比聞爾等效力邊疆,朕心嘉悅,特遣使勞問,賜以酒帛。"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勞問"詞條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勞"與"問"的複合詞解析。
- 二十四史中"勞問"用例(中華書局點校本)。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相關釋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上述紙質或權威數據庫資源以驗證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勞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áo wèn,其核心含義為慰問,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
指通過言語或行動表達關切、問候,尤其用于對他人辛勞或遭遇的安撫。例如:
- 蘇轼《答蘇伯固書》提到“辱書,勞問愈厚”,即通過書信表達慰問。
- 《明史·陳亨傳》記載明成祖“親詣亨第勞問”,體現對臣子的關懷。
-
構詞分析
- “勞”:本義為辛勞,此處引申為“慰勞”。
- “問”:指問候、關切。
組合後強調通過問候減輕對方的辛勞或壓力。
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場合,如帝王對臣子、長輩對晚輩的關懷。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被“慰問”“問候”替代,但在仿古或書面表達中可見。
例句參考
- 《漢書·張延壽傳》:“玺書勞問不絕”(通過書信持續慰問)。
- 清代張履《意苕山館詩序》:“握手相勞問”(見面時互相問候)。
補充說明
需注意“勞問”與普通“問候”的區别:前者隱含對對方辛勞的體恤,後者則更泛化。若需現代應用,建議結合具體場景選擇更通用的詞彙。
(參考來源:、3、5、6)
别人正在浏覽...
按覆百年大計白衣送酒搬配襃睦必律律采食讒欺車兩尺雪丑诋刺閨盜決典鋪電位動遷戶發引沸聒風景不殊奉浼府帥給濟弓纖孤證汗牛蒿然笳鼓之徒集德劫請經濟衰退機勢極左君道口壅若川勵兵秣馬沒幹淨冥芒囊裡盛錐霈宥蒲葵樵斧契機栖居碁枰喪禍三洛三形詩謎書呆氣水龍帶説謊貪圖安逸桃李天臨铤鑰陁羅尼缊畜文摘五祖七真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