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壅若川的意思、口壅若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壅若川的解釋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後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亦省作“ 口川 ”。 宋 朱熹 《次季通韻贈範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幾回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壅若川"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于警示強行壓制言論可能帶來的巨大危害。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二、深層含義

比喻用強制手段壓制民衆的言論或批評,其後果如同堵塞奔流的江河。強行堵塞隻會導緻洪水積蓄,最終沖破堤壩,造成更嚴重的災難。它強調:

  1. 輿論不可強行壓制:民衆的意見如同流水,具有天然的力量和趨勢。
  2. 壓制必緻反噬:堵塞言論看似平息事态,實則積聚矛盾,最終引發更大動蕩。
  3. 治國需重疏導:暗示為政者應開放言路,以疏導(聽取意見、改進治理)代替堵塞。

三、典故出處

該成語典出《國語·周語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譯文:阻止百姓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更嚴重。河川堵塞而潰決,傷害人必然很多;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開導百姓讓他們暢所欲言。)

此段是西周大臣召公勸谏周厲王不要壓制民意的著名谏言,深刻闡述了堵塞言論的災難性後果。


四、用法與示例


五、現代啟示

在當代社會,“口壅若川”的智慧依然適用:


參考來源:釋義及典故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國語》原典。古籍原文可通過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查閱《國語·周語上》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口壅若川”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本義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國語·周語上》,原文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意為:堵塞民衆的言論,比堵塞河流更危險;若強行堵塞(川壅),河水會因無法疏導而決堤,造成災害,民衆的怨言同樣如此。

  2. 比喻意義
    成語以“壅川”比喻壓制輿論的危害,強調禁言可能導緻更嚴重的後果,主張疏導而非壓制民意。

  3. 用法與例句

    • 用法: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警示言論管控的風險。
    • 例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中寫道:“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谑之言無方。”
  4. 近義與延伸
    該成語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源,常被引申為治國或管理中需重視溝通與疏導的哲理。

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說話滔滔不絕”,此說法與古籍原意不符,需以權威文獻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襃譽不安分不徐不疾長紅嚵榮仇家黜華大貉小貉道化道術彫殒頓綱振紀煩苛婦功狗尾草犷野貫械貴位晷暇顧勳恒娥弘文館後骨結斷解科津埭敬田景序矜衒酒糵局顧空域連裆練紫聆教柳暗花遮美食家名聞天下末由難保鬧饑荒腦瓢兒霓帱農業排印毗奉缾罍之恥窮山惡水賞説深讐大恨聲華蜃霓霜蹏樹大根深私忿枉斷玩完惡濕居下小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