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後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夫心險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亦省作“ 口川 ”。 宋 朱熹 《次季通韻贈範康侯》:“口川失自防,心兵幾回觸。”
“口壅若川”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本義與出處
該成語出自《國語·周語上》,原文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意為:堵塞民衆的言論,比堵塞河流更危險;若強行堵塞(川壅),河水會因無法疏導而決堤,造成災害,民衆的怨言同樣如此。
比喻意義
成語以“壅川”比喻壓制輿論的危害,強調禁言可能導緻更嚴重的後果,主張疏導而非壓制民意。
用法與例句
近義與延伸
該成語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源,常被引申為治國或管理中需重視溝通與疏導的哲理。
注意:部分網絡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說話滔滔不絕”,此說法與古籍原意不符,需以權威文獻為準。
口壅若川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說話口齒不清,像堵塞的河流一樣。這個詞常用來形容說話結巴或口音不流利的人。
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口”、“壅”、“若”。其中,“口”作為部首,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 "壅" 由七畫組成,表示堵塞或堵住。"若" 由八畫組成,表示似乎、好像。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的一段文段:“伯夷恥言其暴。遂為口壅舌吻。不得出聽。” 這段話原意是指伯夷對殘暴的事情感到羞愧,以至于不敢說話。後來,這個描述被引申為形容說話結巴或者口音不清。
《口壅若川》的繁體寫法是「口堵若川」。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些差異。《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字形「壅」更接近「殀」,而「若」則是由兩個疋字旁相連而成。
他緊張得嘴巴都快變成了口壅若川了。
口齒不清、口吃、口齒伶俐。
口吃、口齒不清。
口齒伶俐、口才流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