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語。指全真道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人。見 元 李道謙 《七真年譜》。 元 楊景賢 《劉行首》第一折:“欲要見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隨百順。”
“五祖七真”是道教全真道對核心祖師體系的統稱,包含北五祖、南五祖和七位真人,體現了道統的傳承脈絡與修行體系。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李道謙所著《七真年譜》,後經道教經典及帝王诏封(如元世祖、元武宗)逐漸定型,成為全真道的重要信仰體系。
北五祖
全真道追溯至老子,尊王玄甫為始祖,北五祖為:
南五祖
源于金丹派南宗,代表人物為:
七真人
由王重陽的七位弟子組成,統稱“北七真”:
需注意“北五祖”與“南五祖”的區分:北系側重道統傳承,南系偏重内丹修煉。二者在元代逐漸合流,形成全真道的完整體系。更詳細人物事迹可參考《七真年譜》及道教經典文獻。
《五祖七真》是指中國佛教禅宗中的五祖和七真的合稱。其中,五祖是指佛教禅宗的五位傳人,分别為慧能、僧璨、道信、法海和神秀;七真是指禅宗七位宗匠,包括佛教禅師慧遠、神秀、六祖慧能、萬壽寺神秀、神秀、佛印和無心。
《五祖七真》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十”和“言”,其中“十”是部首,表示數目;“言”是偏旁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該詞的筆畫數為12。
《五祖七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佛教禅宗的發展史。它用來指代禅宗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的五祖和七真。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五祖七真」。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五祖七真》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思和構成是不變的。
佛教禅宗傳承中,五祖七真被尊為重要的宗派代表。
組詞:禅宗、佛教、傳承。
近義詞:禅宗六祖、禅宗八宗。
反義詞:六祖七假(佛教禅宗中指代七位宗匠以外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