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而跛者。《新唐書·段秀實傳》:“ 秀實 曰:‘請辭於軍。’乃解佩刀,選老躄一人持馬,至 晞 門下。”
“老躄”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拆解字形和結合曆史語境來理解:
字義解析
組合含義
合稱“老躄”指年老且腿腳有疾、行動困難的人,多用于形容身體衰弱的狀态。該詞在古籍中偶見,如《資治通鑒》提到戰國時期秦将王龁評價鄭安平“老躄”,暗喻其年老體衰、難當重任,最終導緻戰敗。
語境與引申
該詞常含貶義或評價色彩,暗指因身體缺陷或年邁導緻能力不足。例如在曆史記載中,可能用于解釋某人因健康問題而失利。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躄”字已極少使用,一般用“跛腳”“殘疾”等更通俗的表述替代;“老躄”多見于研究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
若您是在閱讀古文時遇到此詞,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具體指代和情感傾向。
《老躄》是一個古老的字詞,意思是指年紀大的、行動緩慢的人。它通常用來形容老年人或動作不靈活的人。
《老躄》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
1. 老部:耂(老字頭),表示與老人有關。
2. 躄部:躄(躄字旁),表示跛腳、行動緩慢。
總共有9個筆畫。
《老躄》一詞源于現代漢語,通常用于民間口語或文學作品中。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老年人行動不便的特點,帶有一定的褒義和感情色彩。
《老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老躄」。繁體字通常在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中使用,現代漢字中已逐漸被簡化字代替。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老躄》這個詞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可查。因為它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彙,産生于近代漢語的發展過程中。
1. 他已經年過八旬,成了一位老躄,但他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愛。
2. 這位老躄雖然動作慢,但他的智慧仍然深得大家的敬重。
與《老躄》相關的組詞有:
- 老人:指年紀較大的人。
- 躄足:形容行走緩慢、步履蹒跚。
與《老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老态龍鐘:形容年紀大、行動遲緩。
- 步履維艱:形容走路困難、行動不便。
與《老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年輕健壯:指年輕人體力充沛、行動敏捷。
- 輕盈活潑:形容行動輕快,毫無拖沓之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