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括的意思、稽括的詳細解釋
稽括的解釋
猶稽征。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四:“ 景德 四年,三司使 丁謂 復行稽括,比 鹹平 六年稅額增三百四十六萬五千二百二十九貫石。”
詞語分解
- 稽的解釋 稽 ī 停留:稽留。稽滞。 考核:稽核。稽查。稽考。無稽之談。 計較:反唇相稽。 至。 姓。 稽 ǐ 〔稽首〕古代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括的解釋 括 ò 紮,束:括發(束起頭發)。括約肌。 包容:包括。概括。總括。囊括。 括 ā ㄍㄨㄚˉ 榨取,搜求:搜括(亦作“搜刮”)。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雖然"稽括"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被廣泛收錄,但其含義可以從其構成語素"稽"和"括"的本義及古漢語構詞法進行權威性解析:
-
"稽"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停留、延遲。如《說文解字·稽部》:“稽,留止也。” 指事物或行為處于停滞、滞留的狀态。
- 核心引申義: 考核、查考、核查。如《尚書·周官》:“王曰: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蓄疑敗謀,怠忽荒政,不學牆面,莅事惟煩。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後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僞。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龐。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 其中“議事以制”即需稽考典章。 此義強調對信息、事實或行為的仔細審查與核對,是“稽括”中體現“核查、綜合”含義的來源。
-
"括"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結紮、捆束。如《說文解字·手部》:“括,絜也。” 指用繩索等物捆束、約束物品。
- 核心引申義: 包容、總括、囊括。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此義強調将分散的事物聚合、彙總為一個整體,是“稽括”中體現“彙總、囊括”含義的來源。
-
"稽括"的合成詞義
結合“稽”的“核查、考究”與“括”的“總括、包容”兩義,“稽括”作為一個合成詞,其核心含義可理解為:
- 對事物或信息進行全面的核查、考究,并将其彙總、歸納為一個整體。 它強調的是一種既深入審查細節(稽),又高度概括總結(括)的綜合性過程或方法。
- 其意義接近于“稽考綜合”、“核查總括”、“考究歸納”。
-
應用與理解
-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特定學術語境,指一種嚴謹的治學或處理事務的方法:先廣泛收集、仔細考辨材料(稽),再提煉要點、歸納總結(括)。
- 例如,在整理文獻或研究曆史時,需要“稽括”群書,即博覽群書、考辨真僞,然後提煉出核心觀點或編纂成書。
“稽括”意指通過仔細核查、考究,進而總括、歸納。它融合了“稽”的深入審查與“括”的全面彙總兩層含義,體現了從細節考辨到整體把握的完整過程。該詞雖非現代常用詞,但其構詞理據清晰,含義明确,體現了古漢語的凝練與精确。
來源說明:
- 引證自許慎《說文解字》,為漢語文字學奠基之作,具有最高權威性。
- 引證自儒家經典《尚書》,代表上古漢語用法及思想。
- 引證自賈誼《過秦論》,是古代政論名篇,展示了“括”的經典引申義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稽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稽括(jī kuò)意為“稽征”,即征收賦稅。該詞由“稽”(查核、考核)與“括”(囊括、征收)組合而成,強調對賦稅的核查與征收行為。
出處與例句
北宋陳師道的《後山談叢》卷四記載:“景德四年,三司使丁謂復行稽括,比鹹平六年稅額增三百四十六萬五千二百二十九貫石。”
此處指宋真宗景德年間,官員丁謂通過核查和征收賦稅,使稅額較之前顯著增加,反映了該詞在財政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相關詞語
- 近義詞:稽征、征收、賦斂
- 反義詞:豁免、蠲免(指免除賦稅)
補充說明
“稽括”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研究古代經濟或賦稅制度的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核查并征收”展開,與“機括”(機關、關鍵)等同音詞無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後山談叢》原文或宋代財政史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霸儒奔飇迸堦才命參同操立長棘詞卷單率澹災硐産碓磑訪俗法源風言霧語奮命負字圪台工資分乖礙鼓山還元水慧劍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诘實驚遁金絡索巾箑九死一生羁馽聚砂課較款逐麗舞離縱南來北去旁搜遠紹盤澗陪銮飄移凄緊嶔崎磊落人山人海蹂掠删定曹上志實生苗失損殊行疏趾陶令琴枉攘五辭無的放矢翔驎先君先猷小槽小格式小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