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事前明察事物細微的變化,抓住有利時機而有所動作。《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孔穎達 疏:“言君子既見事之幾微,則須動作而應之。”《後漢書·劉焉傳論》:“ 劉焉 覩時方艱,先求後亡之所,庶乎見幾而作。”《朱子語類》卷四四:“天下無道,譬如天之将夜,雖未甚暗,然自此隻向暗去,知其後來必不可支持,故亦須見幾而作可也。”
“見幾而作”是一個源自《周易·系辭下》的成語,原句為“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核心内涵
強調對形勢的敏銳洞察力,要求人在觀察到細微變化時果斷行動,而非被動等待。如孔穎達注釋:“見事之幾微,則須動作而應之”()。
用法與示例
現代啟示
這一概念在現代可應用于風險管理、商業決策等領域,提醒人們關注早期信號并快速響應()。
總結來看,“見幾而作”融合了觀察力與行動力,是中華文化中關于智慧與機變的經典表達。
見幾而作是一個成語,表示看到幾次就能夠立刻做出相應的反應或産生相應的行動。
見:見字是由目字和現象旁組成,表示看到、觀察。
幾:幾字由幾個部分組成,上面兩橫表示天下萬物,下面一橫表示地面,左邊的豎表示人類這個萬物的一部分。
而:而字由左邊的耳旁和右邊的力旁組成,表示同樣的兩個事物相對照,用以連接兩個并列的詞語。
作:作字由人旁和巧旁組成,表示人用巧妙的方式去創造或表現。
整個成語的筆畫總共有12畫。
《論語·學而》中有:“見榜而作,問津而學。” 周敦頤《愛蓮說》:“白網脫冰,見幾而作。玉壺鑒理, 淺嘗而止。”
見幾而作
古時候《見幾而作》的寫法是以篆書體來書寫。
1. 他對于音樂非常敏感,見幾而作,一聽到好聽的歌曲就能夠立刻彈奏出來。
2. 王先生見幾而作,隻需一次觀察,他就能夠準确地找到問題所在并解決。
3. 這個孩子聰明過人,見幾而作,讀過的書就能夠完全記住。
見機行事、聽幾成拍、瞬間反應
見機行事、反應迅速
遲鈍、反應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