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 楚 台名。故址傳說在今 湖北省 鐘祥縣 東。《文選·宋玉<風賦>序》:“ 楚襄王 遊於 蘭臺 之宮,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蘭臺 ,臺名。” 唐 張九齡 《登古陽雲台》詩:“ 楚國 茲故都, 蘭臺 有餘址。”
(2). 漢 代宮内收藏典籍之處。《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禦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 漢 焦贛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書,藏蘭臺,雖遭潰亂,獨不逢災。”
(3).泛指宮廷藏書處。《南史·徐勉傳》:“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室之典,用盡於帷蓋。”
(4).指禦史台。 漢 代的禦史中丞掌管蘭台,故稱。《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燒蘭臺府署為戰場。” 胡三省 注:“蘭臺,禦史臺也。”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雜辯》:“蓋禦史有兩丞,其一在蘭臺,謂之中丞。”又 東漢 時 班固 為蘭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紀》,故史官亦稱“ 蘭臺 ”。
(5). 唐 代指秘書省。 唐 白居易 《秘書省中憶舊山》詩:“猶喜蘭臺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 唐 李商隱 《無題》詩:“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馮浩 箋注:“《舊書·職官志》:秘書省, 龍朔 初改為蘭臺, 光宅 時改為麟臺, 神龍 時復為秘書省。”
(6).相術家指鼻的左側。《太清神鑒》卷二:“準頭主富貴貧賤,百事吉兇……左為蘭臺,右為廷尉。”《舊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天綱 謂 淹 曰:‘公蘭臺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 明 謝谠 《四喜記·詩禮趨庭》:“天庭忒恁低,地閣那曾偉,準頭偏,蘭臺、廷尉俱虧……恐今生虎榜姓難題。”
(7).道教指肝髒。《雲笈七籤》卷十九:“經曰:‘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
蘭台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核心層次,兼具曆史演變與文學意象:
指戰國時期楚國的宮苑台名,以種植蘭草得名,屬地理實體建築。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8頁)引《文選·宋玉〈風賦〉》:“楚襄王遊于蘭台之宮。” 此典奠定“蘭台”作為楚地标志性建築的文化基礎。
西漢始設“蘭台”為宮廷藏書處,由禦史中丞執掌,職能包括:
唐代起,“蘭台”成為秘書省的代稱,喻指掌管圖籍、起草文書之職。
例證:
李商隱《無題》“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以“蘭台”借指秘書省官職。此用法延續至明清詩文,如《明史·職官志》仍沿襲雅稱。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版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 數據庫核查原文。)
“蘭台”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戰國楚台名
蘭台最初指戰國時期楚國的台名,相傳位于今湖北省鐘祥縣東,是楚襄王遊曆的場所()。
名稱由來
“蘭”指蘭草、蘭花,“台”為土築的高平台。漢代在典籍庫周圍種植蘭草以驅蟲護檔,故得名“蘭台”()。
中央檔案典籍庫
漢代蘭台是官方檔案館,隸屬禦史府,由禦史中丞主管,負責收藏皇帝诏令、臣僚奏章、律令、地圖、戶籍等檔案()。
修史與學術中心
東漢班固曾任蘭台令史,利用庫藏檔案編修《漢書》,史官職能與檔案管理結合,後世遂以“蘭台”代稱史官()。
禦史台代稱
因蘭台檔案用于監察百官,漢代禦史台也被稱為蘭台()。
唐代秘書省
唐高宗時期改秘書省為蘭台,職能擴展至圖書管理,後複名秘書省()。
其他象征意義
“蘭台”現為檔案工作的代稱,源于漢代檔案館的曆史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檔案機構,可參考搜索結果中的權威網頁。
阿私白幹兒包山租報應不爽炳明閉堂逼照蔔數隻偶鸧鷃長亭朝賀春席黮漶貂不足,狗尾續調茬掉趣度德量力馮隆富民侯鈎蛇國籍過馬廳驕蟲進刀精誠所至景祥軍壘寬徇螞蟥買死米哈南地霓裳羽衣捏訣蹑毬佩帏七八下裡怯疾乞火罄卷輕銀寝陋瓊罂漆漆熱洛何山側善權熌熌沈悲省牲嬸娘舍戍濌伯塘上曲特邀維摩弦外遺音小不忍則亂大謀小謹小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