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霓裳羽衣曲》。 唐 元稹 《法曲》詩:“ 明皇 度曲多新态,宛轉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 唐 鄭嵎 《津陽門詩》“宸聰聽覽未終曲,卻到人間迷是非”自注:“ 葉法善 引上入月宮,時秋已深,上苦凄冷,不能久留,歸,於天半尚聞仙樂。及上歸,且記憶其半。遂於笛中寫之。會 西涼 都督 楊敬述 進《婆羅門曲》,與其聲調相符。遂以月中所聞為之散序,用 敬述 所進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竝見 姮娥 與衆仙姬逍遙按樂,殆所謂《霓裳羽衣》、鈞天雅奏者,非復人世間所有。”參見“ 霓裳羽衣曲 ”。
(2).仙道的衣服。《紅樓夢》第八五回:“隻見金童玉女,旗旛寶幢,引着一個霓裳羽衣的小旦,頭上披着一條黑帕,唱了幾句兒進去了……小旦扮的是 嫦娥 。”《花月痕》第四九回:“ 瑤華 道:‘ 姮娥 也算不得 共姜 ,他霓裳羽衣,怎樣也接了 唐明皇 ?’”
(3).借指如仙美女。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擲果》:“綺羅叢裡,望霓裳羽衣,看嬌娥,皆修媚。”
“霓裳羽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í cháng yǔ yī,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指以雲霓為下裙(“裳”指下裝),以羽毛作上衣,形容女子服飾華麗飄逸、如仙般美麗。這一意象源于古代對仙女裝扮的想象,常見于詩詞中描繪女性姿态或舞台服飾。
若需進一步了解《霓裳羽衣曲》的曆史細節或相關詩詞,可參考唐代文獻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霓裳羽衣》是一個成語,形容仙女穿着美麗華麗的衣裳,飛舞在空中的樣子。這個成語也通常用來形容女子穿着華麗而美麗。
《霓裳羽衣》中的第一個字“霓”拆分為部首“雨”和部首拆分為兩個筆畫。第二個字“裳”拆分為部首“衣”和部首拆分為五個筆畫。第三個字“羽”拆分為部首“羽”和部首拆分為五個筆畫。最後一個字“衣”拆分為部首“衣”和部首拆分為西個筆畫。
《霓裳羽衣》這個成語出自古代文人劉禹錫的《陋室銘》,原文為“最豔羽衣霓裳舞,雲拂羅巾急雪飛”。後來慢慢演變成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女子的華麗裝扮。
《霓裳羽衣》的繁體字為“霓裳羽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漢字的古代寫法為“霓裳羽衣”,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她穿着一襲霓裳羽衣,美得如同仙女下凡。
組詞:花裳、麗衣、飄裳。
近義詞:錦衣、華衣、绮衣。
反義詞:垂頭喪氣、破衣爛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