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国 楚 台名。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兰臺 ,臺名。”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2). 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 汉 焦赣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4).指御史台。 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 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 兰臺 ”。
(5). 唐 代指秘书省。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 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 龙朔 初改为兰臺, 光宅 时改为麟臺, 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
(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
“兰台”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战国楚台名
兰台最初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台名,相传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县东,是楚襄王游历的场所()。
名称由来
“兰”指兰草、兰花,“台”为土筑的高平台。汉代在典籍库周围种植兰草以驱虫护档,故得名“兰台”()。
中央档案典籍库
汉代兰台是官方档案馆,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负责收藏皇帝诏令、臣僚奏章、律令、地图、户籍等档案()。
修史与学术中心
东汉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利用库藏档案编修《汉书》,史官职能与档案管理结合,后世遂以“兰台”代称史官()。
御史台代称
因兰台档案用于监察百官,汉代御史台也被称为兰台()。
唐代秘书省
唐高宗时期改秘书省为兰台,职能扩展至图书管理,后复名秘书省()。
其他象征意义
“兰台”现为档案工作的代称,源于汉代档案馆的历史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档案机构,可参考搜索结果中的权威网页。
《兰台》是一个汉字词,常用来形容美丽的花园或花坛。它具有雅致、优美的意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兰台》由“⺝”(艸)和“台”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艸)是表示植物的部首,而“台”则是一个独立的部首。
按照部首的笔画顺序拆分,兰台的总笔画数是14笔。
《兰台》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传说中,兰台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也是神仙们修行的圣地。因此,兰台在文学中常用来比喻人间仙境。
繁体字形为「蘭臺」,其中「蘭」是「兰」的繁体字,「臺」是「台」的繁体字。
在古代,兰字写作「蘭」,台字写作「臺」。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汉字中,许多字形和现代有所不同。
1. 散步在花园的兰台上,沐浴在清风的吹拂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传的宁静。
2. 她的家里有一个兰台,满溢着花香,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花朵盛开。
兰花、兰园、兰香、花园、花坛、花香。
近义词:花园、花坛、花圃。
反义词:荒地、废墟、荒芜。
吡噉陈见颠跛刁妇地上天官抵销断斩钝角房钱飞奴氛祥高声功高不赏贡官苟免贵珰奤调豪士挥泪渐行济良所警粹矜慎居移气,养移体康时客销连锅端离本历陈灵汉凌霄殿垄断马繮盲人把烛麪市明勑谋始南山宗昵辞拍鞑挈引青釉料悛移忍鸷入谒色子上脸生祭神候神捷适戍识途试衣水桥私神亭传啼咽汙灭鲜飈萧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