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鄭玄 注:“遺,猶餘也。”後因謂樂聲中蘊含有令人難忘的韻味為“絃外遺音”。亦以喻文辭、語言中的言外之意。 宋 陸遊 《雨後殊有秋意》詩:“隻歎鼻端無妙斲,豈知絃外有遺音。”亦省作“ 絃外音 ”。 清 沉德潛 《唐詩别裁集·李白》:“七言絶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絃外音,使人神遠。 太白 有焉。”《花月痕》第十回:“正是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無曲中意,有絃外音。”
“弦外遺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該成語原指古代祭祀樂《清廟》中瑟的音色質樸悠遠,雖朱弦聲濁、瑟底孔疏,卻能通過簡練的旋律傳遞深遠的餘韻、2、3、。後引申為語言或文藝作品中含蓄未明說的深意,即“言外之意”。其核心出處為《禮記·樂記》中的記載:“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鄭玄注:“遺,猶餘也。”)
包括“弦外有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均強調含蓄表達中的未盡之言、。
多用于文學評論或日常交流,形容需細品才能領會的深層含義。例如,散文中隱晦的情感寄托、外交辭令中的委婉表态等場景均可適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禮記》原文及曆代詩話評注。
《弦外遺音》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琴聲或指不言而喻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是“弓”、“從”、“音”,共有16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原本是指琴音繞牆飛揚、超越了牆外的嬌音。後來逐漸引申為不言而喻的意思。
《弦外遺音》是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隻是有些細節上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個示例句子,“他的笑容裡透出了弦外遺音,顯然他内心有着無法言說的痛苦。”
與“弦外遺音”相關的組詞有:“弦月”、“遺失”等。
與“弦外遺音”近義詞有:“暗示”、“含蓄”等。
與“弦外遺音”反義詞有:“直言不諱”、“顯而易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