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訣的意思、捏訣的詳細解釋
捏訣的解釋
亦作“揑訣”。謂施法術時或默念,或輕念,同時做出一種手勢。 元 柯丹邱 《荊钗記·薦亡》:“揑訣驚三界,扣齒動萬神。”《水浒傳》第九五回:“ 喬道清 叩齒作法,揑訣念咒。”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所以後台上一定要扮一個 王靈官 ,一手捏訣,一手執鞭。”
詞語分解
- 捏的解釋 捏 ē 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 用手指把軟的東西做成一定的形狀:捏餃子。捏面人兒。 假造,虛構:捏造。捏陷。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訣的解釋 訣 (訣) é 高明的方法:訣竅。秘訣。 用事物的主要内容編成的順口的便于記憶的詞句:口訣。 辭别,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别:永訣。訣别。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捏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iē jué,主要用于描述施法術或進行特定儀式時的手勢與口訣結合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礎含義
- 核心定義:指在施法、念咒或宗教儀式中,通過手指掐出特定姿勢(即“掐訣”),并配合默念或輕念口訣的行為。這種手勢常被認為具有溝通神靈、增強法術效果的作用。
曆史與文獻記載
-
元雜劇與古典小說
- 元代柯丹邱的《荊钗記》中提到“揑訣驚三界,扣齒動萬神”,說明捏訣與叩齒等動作常結合使用,以增強儀式感。
- 《水浒傳》第九五回描寫喬道清“叩齒作法,揑訣念咒”,體現了其在道教法術中的運用。
-
近現代文學
- 魯迅在《女吊》中描述戲劇角色王靈官“一手捏訣,一手執鞭”,反映了捏訣在傳統戲曲中的象征意義。
應用場景
- 宗教與民俗:常見于道教、巫術等儀式,如驅邪、祈福或占卜。例如,巫醫施咒時需配合書符、捏訣等動作。
- 文化象征:在戲曲、文學中作為神秘力量的符號,增強角色或情節的感染力。
補充說明
- 手勢與口訣結合:捏訣需嚴格遵循口訣對應的指法,不同手勢代表不同含義(如召喚、護身等)。
- 地域差異:各地巫醫或道士的捏訣方式可能存在差異,導緻具體手法“莫衷一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荊钗記》《水浒傳》等作品原文,或查閱宗教儀式相關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捏訣
捏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niē jué。它的意思是指在一定的行動或操作中掌握竅門或詭計,達到熟練或取得成功的技巧。
捏訣的部首是手,由手潒組成,潒是手濕的本義。捏訣的筆畫數為10畫。
捏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易經》中就有相關的描述。以前捏訣的意思是指用手指在肚臍周圍反複揉捏,以達到舒緩胃部不適的目的。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技巧或竅門。
在繁體字中,捏訣的寫法是擰訣。
古時候,捏訣的漢字寫法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不過,現代的寫法已經比較統一。
例句:
他非常擅長捏訣,在困難的情況下總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組詞:捏技巧、捏造、捏合、捏弄。
近義詞:竅門、技巧、詭計。
反義詞:正統、老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