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蘆的意思、蒲蘆的詳細解釋
蒲蘆的解釋
(1).蒲草和蘆葦。 元 楊載 《雷江阻風寄池陽通守周南翁》詩:“繫舟江岸隱蒲蘆,坐聽篙師制疾徐。”《紅樓夢》第五十回:“ 李紈 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 湘雲 又忙道:這一定是‘蒲蘆’也。”
(2). 蒲且 。《文選·張華<勵志詩>》:“ 蒲蘆 縈繳,神感飛禽。” 呂向 注:“ 蒲蘆 ,即 蒲且 也。”
(3).蚌蛤之屬。《大戴禮記·夏小正》:“玄雉入于 淮 為蜃。蜃者,蒲盧也。”
詞語分解
- 蒲的解釋 蒲 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兩米。根莖長在泥裡,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制扇,夏天開黃色花(亦稱“香蒲”):蒲黃(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絨。蒲扇。 指“菖蒲”:蒲節。蒲月(指農曆五月)。
- 蘆的解釋 蘆 ú 〔蘆葦〕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邊,莖中空,莖可編席,亦可造紙。簡稱“蘆”,如“蘆花”、“蘆根”、“蘆笛”、“蘆席”、“蘆蕩”;亦簡稱“ 姓。葦”,如“蘆叢”、“蘆塘”、“蘆箔”、“蘆蕩”。
網絡擴展解釋
“蒲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基本釋義(植物合稱)
- 蒲草與蘆葦的統稱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蒲草(香蒲)葉寬且柔韌,常用于編織;蘆葦杆高,多生于河岸濕地。如《紅樓夢》第五十回中,史湘雲以“蒲蘆”對謎底,呼應水邊青草場景。
二、引申含義
- 古代射具“蒲且”的别稱
見于《文選·張華<勵志詩>》注:“蒲蘆,即蒲且也。”指一種用于射獵的纏繞絲繩的工具,可能與箭矢的尾部裝置相關。
- 蚌蛤類生物的泛稱
源自《大戴禮記·夏小正》,将“蜃”(大蛤蜊)稱為蒲蘆,可能與古代對水生生物的歸類有關。
三、例句與文學引用
- 自然描寫:元人楊載詩句“繫舟江岸隱蒲蘆”,描繪舟船停泊于蒲草蘆葦叢中的場景(《雷江阻風寄池陽通守周南翁》)。
- 生态意象:如“泱泱碧湖蒲蘆生”等句,突顯水邊植物的繁茂景象。
補充說明
“蒲蘆”在方言或特定文獻中或有其他含義(如提及“壺蘆别名”),但缺乏廣泛支持,需謹慎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以進一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蒲蘆
蒲蘆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的是一種植物。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蒲蘆拆分為“艹”和“⺲”,總計有12個筆畫。
蒲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用蒲蘆制作各種物品,如作為容器、工具等。因此,蒲蘆成為了代表這種植物的漢字。在繁體字中,蒲蘆的寫法保持不變。
蒲蘆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不同曆史時期可能存在差異。在現代漢字中,保留了蒲蘆的基本形狀。
以下是一些關于蒲蘆的例句:
- 他捧着蒲蘆,喝着涼水。
- 湖邊生長着茂盛的蒲蘆。
- 蒲蘆是一種常見的濕地植物。
以下是一些與蒲蘆相關的組詞:
- 蒲團:用蒲蘆做的坐墊。
- 蒲笠:用蒲蘆編織的帽子。
- 蒲葦:蒲蘆的别稱。
以下是一些與蒲蘆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