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朝政大權。《漢書·梅福傳》:“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於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 顔師古 注:“以鬥為喻也,鬥身為魁。” 唐 劉禹錫 《贈司空令狐公集》:“遂委魁柄,斯以文雄於國也。” 明 張景 《飛丸記·戟戶逢仇》:“持魁柄恣紛更,認朝綱常秉更,取竭錙銖真忒橫。” 章炳麟 《訄書·正葛》:“法家之所患,在魁柄下移。”
魁柄(kuí bǐ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語詞,既指天象中的北鬥星結構,又引申為政權或事物的關鍵權柄。以下是詳細解析:
魁指北鬥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玑、天權)組成的“鬥身”,柄指後三顆星(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的“鬥柄”。合稱“魁柄”代指北鬥整體結構。
例證:
《史記·天官書》載:“北鬥七星,所謂‘旋、玑、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魁枕參首。”
《淮南子·天文訓》稱:“鬥杓為小歲,魁為太歲。”
古人以北鬥喻指政權中樞,“魁柄”引申為掌控大局的權力核心,常見于古代政論。
例證:
《漢書·梅福傳》雲:“今陛下尊魁柄,引綱維。”顔師古注:“魁柄,鬥魁之首也,喻朝廷大權。”
宋人俞文豹《吹劍錄》評:“靖康之變,魁柄失持,天下瓦解。”
現代漢語中,“魁柄”因生僻少用,但仍保留于研究文獻:
《漢語大詞典》釋為:“北鬥七星中鬥身與鬥柄的合稱;喻朝政大權。”
《辭源》注:“北鬥之首為魁,末為柄;喻中樞要職。”
語言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魁柄等天文詞彙的政喻化,反映漢文化‘天人相應’的思維模式。”
二字組合強化“掌控核心”的意象,凸顯權力樞紐的地位。
參考資料:
“魁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魁柄(kuí bǐng)指朝政大權,比喻國家政治權力的核心。其本義與北鬥七星相關:“魁”指北鬥七星中第一至第四顆星(或單指第一星“天樞”),“柄”則指北鬥的鬥柄部分。古人以北鬥星為天文坐标,引申為權力中樞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及唐代詩文。
闆搭辨切徧行碧淚布毛采問裁抑茶飯茶禮成證抽象存拯大鼓單弱繁英佛發佛櫃改往修來耕牛攻注孤偾漢表花籃貨貝蛟蜃戟楯節樂截日碣石宮荩臣緊握譏切舊前俊弼遼海鶴淋鈴磷磨柳子戲樓護樓子輪指賣臉買牛賣劒滅景拏雲握霧鳥曆炮雷剖晰輕航折身送場騰跣龆齓鐵蛾體候頑豔未家僞金錢先業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