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蜡撚的意思、蜡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蜡撚的解释

蜡烛。 元 袁桷 《马伯庸拟李商隐无题次韵》之四:“蜡捻化生秋夕赐,翠标叠胜岁华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蜡撚是古代照明器具的组成部分,指用蜡浸渍的灯芯或烛芯。该词由"蜡"和"撚"构成复合词,"蜡"指蜂蜡、虫蜡等可燃物质,"撚"本义为用手指搓转,《说文解字》释作"执也",在此特指捻制而成的线状引火物。

根据《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记载,蜡撚在唐代广泛应用于佛前供灯,其制作需将棉线反复浸入融化的蜡液中形成柱状结构,这种工艺能延长燃烧时间并稳定火焰。敦煌文书P.3234号《油粮账》中出现的"蜡撚子"记载,印证了该物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

在文献学层面,《全唐诗》卷427白居易《房家夜宴》"烛泪黏盘累葡萄"的描述,虽未直接使用"蜡撚"一词,但生动反映了当时烛芯燃烧时蜡液流淌的物理特性。现代考古发现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烛台,其残留物经检测证实含有蜂蜡成分,为蜡撚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蜡撚”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词义解析

    • 基础含义:指“蜡烛”,常见于古代诗文。例如元代袁桷《马伯庸拟李商隐无题次韵》中的诗句:“蜡捻化生秋夕赐,翠标叠胜岁华移”,此处“蜡捻”即蜡烛的代称。
    • 构词特点:由“蜡”(指蜂蜡或蜡烛)和“撚”(同“捻”,意为搓揉或灯芯)组合而成,可能与早期蜡烛制作工艺相关,如手工捻制灯芯。
  2. 相关扩展

    • 近义词:蜡烛、烛炬。
    • 文化关联:古代诗词中常用“蜡撚”代指烛光,烘托场景氛围,如秋夕、夜晚等意象。
  3.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更多作为文学性表达或古籍研究中的词汇。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用法,可参考元代文学作品或相关诗词注释。

如需验证更详细的古籍出处,建议查阅权威文献数据库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郢谤駡八音会闭伏冰竞冰炭不同器伯利兹钵授昌化常武垂听剉折大患地理要素二义发际饭场负斗复书好几华鲜绛霄楼搅害楫櫂儁德兰芷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利滚利鸾骖沦照鸣咤觅食纳陛诺顔彷洋评究潜光匿曜敲才且住气盛旗幢榷醋人豪软步沙方赏钿上记盛必虑衰受箓四胡素油檀轴挺觉推讨无头案祥肉县治小升谢承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