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厭惡;不厭倦。《詩·周南·葛覃》:“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鄭玄 箋:“斁,厭也。” 漢 枚乘 《七發》:“高歌陳唱,萬歲無斁。” 唐 吳筠 《廬山雲液泉賦》序:“既飲既漱,永翫無斁。” 清 龔自珍 《廬之推》:“其始升歌曰:‘濟濟多士,秉 文 之德。’而卒稱無斁於人,以如将萬年焉,由此其推也。”
(2).猶無終,無盡。 唐 李翺 《泗州開元寺鐘銘》:“非雷非霆,鏗號其聲……弗震弗墜,大音無斁。”
“無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形和語境分析:
字義解析:
完整詞義:
經典出處: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如《詩經》中多次出現,屬于早期書面雅語,現代漢語已罕用。
使用建議: 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在描述禮儀、德行時,常指向持守的态度;在描述物品時,則偏向喜愛不厭棄之意。
《無斁》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毫無疲倦、不知疲勞地工作。它形容一個人工作勤奮,不知道休息或厭倦。
《無斁》的拆分部首是“無”和“斁”,其中“無”表示“沒有”,“斁”表示工作、勤奮。它的總共有13筆。
《無斁》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作家《老子》的著作《道德經》。在第九十七章,“無斁其所長,無恃其所短”中首次出現這個詞語。
在繁體中,無斁書寫為“無厭”,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寫作風格不斷變化。《無斁》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有所不同。
秦、漢時期的寫法是“無饑”,而在宋代,則是寫作“無厭”。這些寫法有着一定的變化,但都指代着相同的意義。
1. 他對工作充滿熱情,每天都無斁地投入其中。
2. 她是一位敬業的醫生,無斁地為患者服務。
3. 那位音樂家常常在半夜裡練琴,對音樂的追求無斁。
無私、無畏、無邊、無限、無所不能
不倦、不知疲勞、無盡熱忱
厭倦、疲倦、不耐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