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末”。1.庸劣。《宋書·劉穆之傳》:“﹝ 劉瑀 ﹞彈 王僧達 雲:‘廕籍高華,人品宂末。’朝士莫不畏其筆端。”
(2).繁雜瑣細。 宋 司馬光 《論錢穀宜歸一劄子》:“若以如此,戶部事多官少,難以辦集,即乞減戶部冗末事務,付閑曹比司兼領。”
“宂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庸劣
指人品或能力的平庸低劣。例如《宋書·劉穆之傳》中記載劉瑀彈劾王僧達時提到“廕籍高華,人品宂末”,即批評其出身雖高貴但品行卑劣。
繁雜瑣細
用于描述事務的瑣碎繁雜。宋代司馬光在《論錢穀宜歸一劄子》中建議削減“戶部冗末事務”,即指繁瑣的行政細節。
補充說明:
如需具體用例或更多引證,可參考《宋書》及宋代奏議類文獻。
《宂末》(mǐng m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事情或事物的結局、末尾。它常常用來形容某個事件或行動的最終結果。
《宂末》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宀(mián,宀字頭)和末(mò,木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8筆。
《宂末》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在古代,人們常常用《宂末》來描述一個事件或行動的最終結果。
《宂末》的繁體字是「宂末」。
在古代,漢字字形發生了很多變化。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古時候的《宂末》字的形态和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它的整體結構和現代字形相似。
以下是使用《宂末》的兩個例句:
1. 這個案件的宂末将在下周揭曉。
2. 他的付出終将換來甜蜜的宂末。
由《宂末》組成的一些詞語:
與《宂末》意思相近的詞語是「結局」、「末尾」。它們都有着類似描述事件或行動的最終結果的含義。
與《宂末》意思相反的詞語是「開始」、「開頭」。這些詞語描述了某個事件或行動的起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