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通的意思、感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通的解釋

謂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為感動對方,從而導緻相應的反應。語本《易·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王援古喻義備悉矣,何言精誠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語類》卷七二:“ 趙緻道 問感通之理。曰:‘感,是事來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處之意。’”《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謝小娥 立志報仇,夢寐感通,歷年乃得。”《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排外宜有别擇》:“如謂委屈将順,先意承旨,即可感通殊俗……而外人且愈養而愈驕,其蹴踏淩侮,乃無所不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感通”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感通”指此方有所感,彼方有所通,即通過情感或行為的觸動,使對方産生相應反應。這一概念強調心靈或精神層面的互動,例如真誠的情感能超越物理界限達成共鳴。

二、詞源與經典出處

  1. 《易經·系辭上》
    最早出自《周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指《易經》本身雖靜默無為,卻能通過感應通曉萬物規律,成為“感通”的哲學源頭。

  2. 古代文獻用例

    • 唐代韓愈在《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中寫道:“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表明至誠之心可感通神明。
    • 《三國志》中亦有“精誠不足以感通”的表述,強調真誠的重要性。

三、延伸解釋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感通”多用于描述超越語言或形式的精神互通,例如藝術鑒賞中的“共鳴”,或跨文化溝通中的深層理解。

總結

“感通”融合了古典哲學與人文精神,既是一種互動機制,也是一種理想化的交流境界。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易》原文或理學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通(gǎn tōng)是指心靈相通、感應傳達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心"和"辶",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心"則代表内心和思維。根據筆畫順序,"感通"的總共有10畫。 "感通"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源自于道家學說和中醫傳統理論。在道家中,強調人和自然的相互聯繫和交流,認為人的内心和外在世界是相通的。而中醫理論中,也強調了人體内外的相互關系,以及通過針灸等手段來恢複身體的平衡。 在繁體中文中,"感通"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的例子中有人的結構和"串"的結構。在人的結構中,"感"字的上部分仿佛是兩個人緊緊地相擁在一起,形象地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相應和心靈的溝通。而在"串"的結構中,"通"字表示一根絲線穿過一串珠子,象征信息的傳遞和相互連結。 一些關于"感通"的例句包括: 1. 心靈的感通超越了語言的障礙。 2. 我們通過音樂來表達情感的感通。 3. 感通自然,與世界和諧相處。 與"感通"相關的組詞有:心靈感通、感通無阻、相互感通等。 與"感通"相近的詞語有:相通、感應、交流、溝通。 與"感通"相反的詞語有:隔閡、隔絕、孤立。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