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斬斷腳。即刖刑。古代的一種肉刑。《管子·侈靡》:“斷指滿稽,斷首滿稽,斷足滿稽。”《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不可奈何。”
斷足是漢語中的曆史刑罰術語,指古代刖刑(砍腳)的俗稱,屬肉刑的一種。其核心含義與演變如下:
斷足即斬斷足部,為古代“刖刑”的俗稱。《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斷足。古代刖刑。” 該刑罰通過截肢制造終身殘疾,兼具肉體懲罰與社會身份貶損的雙重目的。
刑具與執行方式
刖刑多用斧钺(如《周禮·司刑》鄭玄注“斷足曰刖”)或鋸具執行,受刑者喪失行走能力,部分文獻亦将“膑刑”(剔去膝蓋骨)歸入廣義斷足範疇。
刑罰等級與社會象征
在“墨、劓、刖、宮、大辟”五刑體系中,斷足屬中重刑罰,適用于盜竊、叛亂等罪。《韓非子·和氏》載楚人卞和獻玉被疑欺君,兩遭刖刑,凸顯其殘酷性。
刑人身份标識
受刑者常被驅使守門(《左傳·莊公十九年》“鬻拳自刖,楚人以為大阍”),足部殘缺成為社會歧視的顯性标記。
《尚書·呂刑》将“剕刑”(即刖刑)列為周代正刑,漢文帝刑制改革後逐漸廢止。
司馬遷《報任安書》提及“孫子膑腳,兵法修列”,指孫膑受斷足之刑後著兵書之事。
後世文學中,“斷足”衍生出“根基毀損”的隱喻。如《三國演義》以“斷足之鼎”喻指失去支撐的政權,強化其象征意義。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司刑》
國學大師網《韓非子·和氏》
漢典“刖”字釋義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斷足”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指斬斷腳部的刑罰,即刖刑,屬于古代肉刑的一種。該刑罰通過截斷肢體達到懲戒目的,常見于先秦時期()。
與“斷”相關的成語如“當斷不斷”“斷斷續續”等,均衍生自“截斷”本義()。
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刑罰演變,可查閱《曆代刑法考》等古籍。
拜将封侯寶思寶珍跛蹇播潛茶道常聲巑岏撣軟典谟訓诰東橫西倒恩盼迩遙法曹乏絕防拓泛拚蜂王漿輔币拂晨付清梗澁過時黃花憾悔寒民核桃蟲合匝華奧霍綽狐丘首膠木今是昨非蹶張兩觀之誅禮拜日裡程計六局柳緜留日袤延木口雕刻撲冽敲牛宰馬慊吝日禀善法審稿深根固柢水鷗淑穆儵胂送飯的筍箨貪将通辨銅鑼透井妄口拔舌問一答十小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