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豔的意思、浮豔的詳細解釋
浮豔的解釋
見“ 浮豔 ”。
亦作“ 浮艷 ”。1.表露于外的才華。 三國 魏 曹操 《宣示孔融罪狀令》:“太中大夫 孔融 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採其虛名,少於核實,見 融 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2).指文辭華而不實。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豔。” 宋 陸遊 《跋<西崑酬唱集>》:“ 祥符 中,嘗下詔禁文體浮豔。” 金 王若虛 《文辨》:“然此自富貴者之常,存之何害;但病太多,且過于浮艷耳。”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 上官儀 詩多浮艷,以忠獲罪。” 徐懋庸 《雞肋》一:“他們的文章雖好,也隻是些浮豔之詞。”
(3).指華美豔麗之色。 唐 韓愈 《風折花枝》詩:“浮豔侵天難就看,清香撲地隻遙聞。” 明 劉基 《虞美人》詞:“豈知浮豔難長久,看見花枝瘦。”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豔的解釋 豔 (艷) à 色彩鮮明:豔麗。豔冶。鮮豔。嬌豔。百花争豔。 羨慕:豔羨。 舊時指關于愛情方面的: * 。豔詩。 * 。 美麗,亦指美女:“吳娃與越豔,窈窕誇鉛紅。” 素 筆畫數:; 部首:色;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浮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浮華豔麗
多用于形容外表或裝飾的華麗而不質樸。例如:“衣飾浮豔”。
補充說明:唐代韓愈在《風折花枝》中曾用“浮豔侵天”形容花朵的豔麗之色。
-
文辭華美而内容貧乏
指文章或言辭表面華麗,但缺乏實質内容。例如:“詞句浮豔”“雕飾而不浮豔”。
曆史背景: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批評當時文風“趨末棄本,率多浮豔”。
-
表露于外的才華
此義項較少見,出自曹操《宣示孔融罪狀令》,指孔融的才華外顯但虛浮。
二、用法與例句
- 文學批評:常用于評價文風,如金代王若虛評某些作品“過于浮豔”。
- 藝術描寫:明代劉基《虞美人》以“浮豔難長久”暗喻繁華易逝。
- 現代延伸:法語翻譯為“brillant mais dépourvu de contenu”(華麗但缺乏内容),強調形式與内容的失衡。
三、相關辨析
通過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可見,“浮豔”多含貶義,強調對表面形式的過度追求,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傾向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豔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色彩鮮豔而奪人眼球的事物。它可以用于形容花朵、服飾、畫作等具有明亮鮮豔色彩的物體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氵(三點水)+ 衣(衣服)
- 筆畫數量:14畫(氵:3畫,衣:11畫)
來源:
浮豔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漢字,它是由“浮”和“豔”兩個字組成。浮指光彩奪目、凸顯出來的意思,而豔意味着色彩鮮豔、明亮耀眼。因此,浮豔表示了一種外觀或顔色十分引人注目和令人贊歎的美感。
繁體寫法:
浮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浮豔的寫法較為簡單,具體可以參考研究古代文字的相關資料。
例句:
1. 這朵花的顔色非常浮豔,讓人感到愉悅和驚豔。
2. 她穿着一襲浮豔的禮服,在晚宴上吸引了衆人的目光。
組詞:
浮華、浮光、浮世、浮誇、浮動、浮現、浮雲、浮遊
近義詞:
絢麗、鮮豔、豔麗、豔美、閃亮
反義詞:
暗淡、暗啞、黯淡、灰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