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臘八麪 ”。 明 時宮中于十二月初八日賜食之面。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一·賜百官食》:“臘月八日吃臘麪。”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臘八面》:“十二月初八日,釋氏以餳果諸物煮粥,名臘八粥。 明 宮中有臘八麪。”
“臘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là mià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表示人或事物過于陳舊、過時,不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該成語源自臘月(農曆十二月)制作的年糕,因需要晾曬變幹硬後才能食用,故被引申為“陳舊過時”的象征。
該成語屬于具象化比喻,結合了古代飲食文化與時間概念,生動傳達“陳舊”之意。需注意與“臘肉”“臘味”等具體食物名稱區分,後者僅指腌制食品,無比喻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字“臘”的多重含義(如讀音xī時的“幹肉”義),可參考權威字典釋義。
《臘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臘月裡的面條”。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臘”和“麪”。
“臘”字的部首是“月”,它有10個筆畫。而“麪”字的部首是“麥”,它有18個筆畫。
《臘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節日過年。在臘月裡,人們常常會制作面條來慶祝新年,因此就有了這個詞。
《臘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臘麵”。
在古代漢字中,“臘”字的寫法有時會用“肅”字代替,而“麪”字的寫法通常是“麵”。
他們家過年時一定會做一碗美味的臘麪。
臘月、麪條、臘麪館、臘麪店。
年糕、炒面、刀削面。
米飯、饅頭、包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