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王志 排行三,善真書; 王彬 排行六,善草書。二人之書,時稱“三真六草”。《南史·王彬傳》:“ 彬 字 思文 ,好文章,習篆隸,與 志 齊名。時人為之語曰:‘三真六草,為天下寶。’”
“三真六草”是一個源自南朝梁時期的成語,其含義主要有兩種解釋方向,但需結合權威資料甄别:
本源含義
指南朝梁書法家王志(排行第三)和王彬(排行第六)的書法成就。王志擅長真書(楷書),王彬精于草書,二人并稱“三真六草”。
典故出自《南史·王彬傳》:“彬字思文,好文章,習篆隸,與志齊名。時人為之語曰:‘三真六草,為天下寶。’”
引申含義
後泛指不同書體的書法藝術,如楷書、草書等多種表現形式。
部分資料(如)将其引申為“言行一緻”的道德準則,解釋為:“三真”指言辭真實、行為真誠、不虛僞;“六草”指不說妄言、虛浮、謊言、惡言、狂言、假言。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現代誤讀或擴展。
如需更深入的書法史考據,可參考《南史》或《詩書畫印典故辭典》。
《三真六草》是一種常見的成語,用來形容字迹清秀、端莊規整的書法作品。
《三真六草》的拆分部首是「三」和「艸」,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一」「一」和「7」。
該成語最初來源于《三家書》,由元代書法家黃庭堅、趙孟頫和蔡襄三人合作撰寫。三人相互推崇,互相影響,各自的書法作品風格獨特,因此被稱為「三真」。
後來,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徵明加入了這個圈子,成為這一流派的第四位代表,于是「三真」變成了「四真」。
而「六草」指的是四位書法家的長子,分别是趙孟頫的趙以夫、黃庭堅的黃易、文徵明的文昭和蔡襄的蔡幼學。他們在書法上繼承了父輩的藝術風格,也成為了書法界的佼佼者,因此被稱為「六草」。
《三真六草》的繁體字為「三眞六草」。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三真六草》,《草》字的由來是上面一個豎長撇,象征植物的生長,下面一橫表示草的基部。
他的書法作品真是《三真六草》,非常有韻味。
這幅字的字迹雖然簡潔,卻充滿了《三真六草》的氣息。
組詞:真迹、草書、書法。
近義詞:字迹清秀、書法工整。
反義詞:亂筆、潦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