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将的意思、儒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将的解釋

[a general who is an equally accomplished man of letters] 有文人風度的将帥

詳細解釋

有學識、風度儒雅的将帥。 唐 薛能 《清河泛舟》詩:“儒将不須誇 郄縠 ,未聞詩句解風流。” 宋 蘇轍 《次韻王君北都偶成》之一:“千夫奉儒将,百獸伏麒麟。” 阿英 《戎行兼言藝文事》:“ 陳毅 同志是一員‘儒将’,能征善戰,又精通文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将”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具備文才與武略的将帥,其核心特點是将儒家風範與軍事才能相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1. 基本含義
    指有學識、風度儒雅的将帥,既具備膽略謀略,又兼具儒家文化修養。這類将領不僅擅長軍事指揮,還能以文人氣質影響軍隊和治理,例如《史記》中提到的周公、魏武等曆史人物(雖權威性較低,但此處需結合其他資料驗證)。

  2. 核心特質

    • 文武雙全:需滿足“儒家的氣質”與“兵家的智慧”雙重标準,而非單純的能文能武。
    • 風範典範:常以羽扇綸巾、談吐文雅的形象出現,如“羽扇綸巾,很有儒将風采”的描寫。

二、曆史淵源與示例

  1. 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薛能的詩句“儒将不須誇郄縠,未聞詩句解風流”,後逐漸成為對儒雅将領的統稱。

  2. 典型人物
    曆史上被稱作儒将的人物包括:

    • 周瑜(三國時期):精通音律、謀略過人,蘇轼詞中“羽扇綸巾”即暗指其形象。
    • 範仲淹(北宋):既是文學家,又主持西北邊防,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儒家理念。
    • 王陽明(明代):以心學大家身份平定叛亂,體現“知行合一”的儒将精神。

三、用法與延伸

  1. 詞語結構
    屬偏正結構,“儒”修飾“将”,強調将領的文人特質。

  2. 現代語境
    可用于形容兼具智慧與領導力的現代人物,如具備高學曆或文化修養的軍事指揮官、企業管理者等。

四、相關争議

部分資料認為儒将需嚴格符合儒家思想(如),但主流觀點更側重文韬武略的融合,而非局限于儒家學派(參考、2、3)。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将》的意思

《儒将》這個詞表示一位将領同時具備儒家文化背景和武将才能的人物。他們既有實戰經驗,又具備儒家思想的修養,能夠在戰場上表現出傑出的領導能力和智慧。

《儒将》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儒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儒」和「将」兩個部分。部首分别為「人」和「寸」。其中,「儒」字的筆畫數為9畫,「将」字的筆畫數為10畫。

《儒将》的來源

《儒将》這個詞最早出自民國時期著名文人梁啟超的《中國的将領和教育》一書中。書中他描述了一種理想化的形象,代表了優秀将軍同時具備文化修養和軍事能力的合格标準。

《儒将》的繁體

《儒将》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儒將」。

《儒将》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儒将」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别,仍然是以「儒」和「将」兩個字組成。

《儒将》的例句

他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還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被譽為一位真正的《儒将》。

《儒将》相關組詞

- 儒家:儒家是中國古代一派重要的思想流派,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優秀:優秀意味着高出一般水平,具備非凡的能力和品質。 - 将領:将領指的是擔任軍隊指揮官職務的人。

《儒将》的近義詞

賢将、文将,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形容既有經驗又有學識淵博的武将。

《儒将》的反義詞

無能、愚将,這些詞表示缺乏才幹和智慧的将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