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箬的意思、下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箬的解釋

地名。在今 浙江省 長興縣 南。《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六·湖州》引 南朝 梁 顧野王 《輿地志》:“ 夾溪 ( 箬溪 )悉生箭箬,南岸曰 上箬 ,北岸曰 下箬 ;二箬皆村名。村人取 下箬 水釀酒,醇美勝於 雲陽 ,俗稱箬下酒。”《太平禦覽》卷六五引《輿地志》作 上若 、 下若 。後因稱該地所産美酒為“下箬”或“下若”。 宋 張先 《醉落魄·吳興莘老席上》詞:“下若醲醅,競欲金釵當。”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品酒》:“論其品格,亦止如 蘇州 之福貞, 惠泉 之三白, 宜興 之紅友, 揚州 之木瓜, 鎮江 之苦露, 邵寶 之百花, 苕溪 之下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下箬”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地理含義

“下箬”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長興縣南部的箬溪北岸,與南岸的“上箬”相對。該地因溪邊盛産箭箬(一種竹類植物)得名。

二、釀酒文化

此地以水質優良著稱,南北朝時期便以釀酒聞名。據南朝《輿地志》記載,當地用箬溪水釀造的“箬下酒”醇美程度超過漢代名酒“雲陽酒”,故“下箬”也成為美酒的代稱。

三、文學意象

宋代文人張先在《醉落魄·吳興莘老席上》中寫道“下若醲醅,競欲金钗當”,清代梁紹壬也将“下若酒”與蘇州福貞酒等名酒并列,說明其作為文化符號在詩詞中被廣泛引用。

補充說明:古文獻中“下箬”也寫作“下若”,二者為同一地名的不同表述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下箬

下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鋪設箬席或蒲席。下箬的拆分部首是⺮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下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據說它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白華》一章中,描述了用箬席或蒲席來鋪設的場景。箬席是一種由箬竹編織而成的席子,它有着良好的透氣性和舒適度,經常被用于夏季以涼爽的效果,同時也常用于宴會和慶典等場合。

在繁體字中,下箬被寫作「下箬」,但在現代漢字簡化過程中,它被簡化為「下箬」,這是由于「⺮」部被簡化為「⺮」。

古代漢字寫法中,下箬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字形是由左右兩個部分構成,左邊部分是像「⺮」的豎形,右邊部分是像「束」的形狀。這種字形設計在古代常見,但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見到了。

以下是一個關于下箬的例句:

夏天來臨時,農民們會用下箬來鋪設床鋪,以獲得涼爽的睡眠。

在其他詞語中,含有「箬」字的詞語有箬竹、箬筍等,它們與下箬有着關聯。另外,與下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鋪設、鋪開等,它們可以替代下箬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反義詞則可以選擇收起、卷起等詞語。

綜上所述,下箬是指鋪設箬席或蒲席的意思,拆分部首是⺮,總筆畫數為11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字形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常見。除了下箬之外,相關的詞語還有箬竹、箬筍等。在不同語境中,可以使用鋪設、鋪開等詞語替代下箬。反義詞則可以選擇收起、卷起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