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涕。 清 馮桂芬 《風木圖》詩:“朔吹驚號樹不春,一盂麥飯感蕭辰。白楊慘慘貞山路,我亦荒邱泃涕人。”
泃涕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流淚”“哭泣”直接相關,屬于書面語或古語用法。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詳細解釋其意義與用法:
泃涕(jū tì)指因悲傷而流淚哭泣,強調淚水流淌的狀态。
二者組合後,“泃涕” 突出淚水漣漣的悲泣情狀,常見于古典文獻。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流淚。泃,通‘拘’,形容涕淚交流。”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7卷,第108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泃涕:涕淚俱下。例見《史記》。”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第789頁。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釋“泃”:“水名……借為涕泣字,取其流義。”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本,第532頁。
“言未卒,因噓唏服臆……悲不能自止,泃涕交集。”
譯文:話未說完,哽咽抽泣,悲傷難以自制,淚水縱橫。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卷105,第2815頁。
涕泣(《戰國策》)、隕涕(《漢書》)、揮淚(杜甫詩),均表流淚哭泣。
“泃涕”側重淚水奔湧的動态,文學色彩更濃,多見于史書及漢唐詩文。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于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文本的場景。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選用“潸然淚下”“涕淚交流”等更通用的詞彙。
“泃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泃涕(拼音:jū tì)意為“流涕”,即流淚或流涕。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古文語境中,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經典例證
清代馮桂芬《風木圖》詩:“朔吹驚號樹不春,一盂麥飯感蕭辰。白楊慘慘貞山路,我亦荒邱泃涕人。”
詩句中“泃涕”形容因感傷而流淚,帶有哀婉的文學色彩。
構詞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八達杏傍顧貝賈程步高誠績吃刀馳説從表弟大府餤餅等身着作颠連绖皇鬥回二祖帆幅風簷寸晷感傳宮商荷筒懷邪揮目豁喇喇見底狡抗計程浄植舉絲開行老壽星兩曹潦漿泡聾竈脈沖蠻王卯食俛卬泥常偏心矩評語千金之子輕翰全福壽日西森萃蛇跌鼈渖液試劍飾奬十九路軍實收鷞鸠疏林私科子戃慌調風月亡魂喪魄蚊母草霧鬓雲鬟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