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路的意思、避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路的解释

(1).避退让路。《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略 弃官入海,恶虫猛兽悉避路。” 清 杨潮观 《新丰店马周独酌》:“肥马当风,蹇驴避路。”

(2).旧时礼节。遇尊长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魏书·元子思传》:“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旧唐书·王世充传》:“或轻骑游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此正教人避路逊畔之意。”

(3).退让;让步。 宋 王十朋 《读苏文》:“至论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 韩公 欲推逊 子厚 , 欧阳子 欲避路放 子瞻 出一头地也。” 宋 张纲 《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词:“直下青冥休避路,九万里,看摶风。”

(4).犹择路。《水浒传》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路,汉语复合词,由"避"(避开)和"路"(道路)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主动让开行进路线。《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避退道路以示谦让"的行为,这一动作既包含空间层面的物理位移,也承载着礼仪文化内涵。在《宋史·礼志》中记载的"车驾巡幸,卫兵皆甲乘,避路于道旁"场景,具体展现了古代仪仗制度中的实际应用。

该词的引申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拓展为"主动退让以成全他人"的处世哲学,如宋代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所述"避路择才,奖拔寒俊",此处已超越物理空间的避让,上升至人才选拔的社会伦理层面。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避"字包含的"敬慎"之意,为理解该词的文化深度提供了文字学依据。

从词性演变考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录其动词属性,但在现代汉语中亦可作动宾短语使用。唐代李延寿《北史》中"百官皆避路"的记载,既保留原始词义,又暗含尊卑有序的礼制规范,体现词汇在历时发展中的语义稳定性与功能多样性。

网络扩展解释

“避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延伸。以下是基于古籍、权威词典的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避退让路(字面含义)
    指主动避让或退开道路,常形容对强者或权威的敬畏。

    • 例:《晋书》记载“豺狼避路”,比喻良臣威慑恶势力;清代杨潮观用“蹇驴避路”形容弱者给强者让路。
  2. 旧时礼节(礼仪行为)
    古代遇到尊长时需退避路边以示尊敬,属传统礼仪规范。

    • 例:《魏书》提到官员出行时百姓需“避路一里”;《旧唐书》描述王世充出行时百姓仅避路,无需清道。
  3. 退让;让步(引申义)
    比喻在竞争或冲突中主动退让,为他人提供机会。

    • 例:宋代王十朋评价欧阳修“避路放子瞻出一头地”,指欧阳修退让以成就苏轼。
  4. 择路而行(策略性选择)
    指主动选择更安全的路径,避开危险或困难。

    • 例:现代用法如“规避路径”指移民选择更安全的迁徙路线。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三、近义与关联词

如需更详细古籍例证,可参考《晋书》《魏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饱食煖衣八世屏斥长踦巉然斥臣褫气打公司倒数方程倒运風簷寸晷焚削附凤告饶罣恋豪鱼华宠换班秽慝火烙印胶附际地蟠天节删畿辅掎角急脚递击中要害镌改拘究渴葬孔墨拉锯老蚌生珠丽藏领抹貌閲冥鸿铭注叛败融镜乳虎三废山女删易舍己就人省声室中束修自好四季豆帑金惕隐土候突兀森郁位秩免麻午衙纤维作物铦颖小鸟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