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路的意思、避路的详细解释
避路的解释
(1).避退让路。《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略 弃官入海,恶虫猛兽悉避路。” 清 杨潮观 《新丰店马周独酌》:“肥马当风,蹇驴避路。”
(2).旧时礼节。遇尊长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魏书·元子思传》:“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旧唐书·王世充传》:“或轻骑游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此正教人避路逊畔之意。”
(3).退让;让步。 宋 王十朋 《读苏文》:“至论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 韩公 欲推逊 子厚 , 欧阳子 欲避路放 子瞻 出一头地也。” 宋 张纲 《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词:“直下青冥休避路,九万里,看摶风。”
(4).犹择路。《水浒传》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词语分解
- 避的解释 避 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躲就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路的解释 路 ù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 方面,地区:外路货。各路人马。
网络扩展解释
“避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延伸。以下是基于古籍、权威词典的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
避退让路(字面含义)
指主动避让或退开道路,常形容对强者或权威的敬畏。
- 例:《晋书》记载“豺狼避路”,比喻良臣威慑恶势力;清代杨潮观用“蹇驴避路”形容弱者给强者让路。
-
旧时礼节(礼仪行为)
古代遇到尊长时需退避路边以示尊敬,属传统礼仪规范。
- 例:《魏书》提到官员出行时百姓需“避路一里”;《旧唐书》描述王世充出行时百姓仅避路,无需清道。
-
退让;让步(引申义)
比喻在竞争或冲突中主动退让,为他人提供机会。
- 例:宋代王十朋评价欧阳修“避路放子瞻出一头地”,指欧阳修退让以成就苏轼。
-
择路而行(策略性选择)
指主动选择更安全的路径,避开危险或困难。
- 例:现代用法如“规避路径”指移民选择更安全的迁徙路线。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 文学表达:多用于比喻强者威慑或谦逊退让,如“猛兽避路”。
- 历史语境:侧重礼仪规范,如尊卑有序的避让行为。
- 现代延伸:可形容策略性回避,如“避路绕行以规避风险”。
三、近义与关联词
- 近义词:退避、让道、逊畔
- 关联成语:退避三舍、甘拜下风(侧重主动退让)
如需更详细古籍例证,可参考《晋书》《魏书》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避路这个词是指避开或躲避某条道路或路径,以避免危险、困难或不愉快的情况。下面我将依次介绍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避字由辶(辵)部和非(非)部组成。
- 辶(辵)部表示走的动作,非(非)部表示不能、不行。
来源:
- 避路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这篇作者齐物论的文章中。
繁体:
- 避路在繁体字中保持相同,仍写作「避路」。
古时汉字写法:
- 在古代,「避路」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字典和文献资料可见不同的写法。然而,现代常用的简化字「避路」是由20世纪后期的简化字改革确定并广泛使用的标准写法。
例句:
- 他避开了拥挤的高速公路,选择了一条小路回家。
- 避路行驶,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
组词:
- 避险、避祸、避世、避难等都是由「避」字组成的词汇。
近义词:
- 规避、躲避、逃避都可以用作避路的近义词。
反义词:
- 迎路、追路表示朝着某个路径或方向行进,可以视为避路的反义词。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