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慢悖逆。 漢 王充 《論衡·譴告》:“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謹敬;吏民橫悖,長吏示以和順。是故 康叔 伯禽 失子弟之道,拜起驕悖,三見三笞。”《後漢書·史弼傳》:“ 弼 懼其驕悖為亂,乃上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時飲興方酣,俄覩一少年跨驢而至,驕悖之狀,旁若無人。”《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七年》:“ 徐州 承 王智興 之後,士卒驕悖,節度使 高瑀 不能制,上以為憂。”
“驕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o bèi,其核心含義是傲慢悖逆,形容人自大狂妄且違背道德或正道。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驕”指傲慢、自負,強調對自身能力或地位的過度高估;“悖”指違背、逆反,常與道德、規則相沖突。兩者結合後,形容人因自大而行為失範,甚至挑戰倫理或權威。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譴告》,文中提到:“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謹敬……拜起驕悖,三見三笞。”。後世文獻如《後漢書》《資治通鑒》也多次使用,例如描述士兵因長期放縱而“驕悖”難制(《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七年》),或批評少年行為“旁若無人”的驕悖之态(《唐摭言》)。
總結來看,“驕悖”不僅是對個人品行的負面評價,也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謙德”的重視。其曆史用例豐富,至今仍可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中批評傲慢無禮的行為。
《驕悖》是一個表示人性的負面特點的詞語,形容一個人傲慢自大,行為放肆無禮,不顧他人感受。一個驕悖之人通常自我膨脹,看不起他人,常常以自己為中心,不顧及其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驕悖》這個詞由部首“馬”和“心”組成。其中,“驕”字的部首是“馬”,它表示與馬有關的義項。而“悖”字的部首是“心”,它表示與心理、情感有關的義項。
《驕悖》這個詞一共有14個筆畫,其中“驕”字有11個筆畫,而“悖”字有3個筆畫。
《驕悖》這個詞源自《詩經·鄘風·丘中有麻》:“驕悖慢内讧。”這裡使用了“驕悖”來形容人的行為傲慢自大、不顧他人感受。
《驕悖》的繁體字寫作「驕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驕悖」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驕」字在《廣韻》中寫作「驕」,而「悖」字在《廣韻》中寫作「北」。
他的驕悖态度讓他失去了很多朋友。
他一再表現出驕悖的行為,得罪了許多人。
驕悖心态、驕悖行為、驕悖态度、驕悖之氣
傲慢、自大、狂妄、目中無人
謙虛、謙遜、謙和、恭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