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呂氏春秋·察傳》:“ 子夏 之 晉 ,過 衛 ,有讀史記者曰:‘ 晉 師三豕涉河。’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 晉 而問之,則曰 晉 師己亥涉河也。”“亥”和“豕”的篆文字形相似,容易混淆。後用以指書籍傳寫或刊印中文字因形近而誤。 宋 黃伯思 《東觀馀論·校定楚詞序》:“此書既古,簡冊疊傳,亥豕帝虎,舛午甚多。” 清 鮑廷博 《<蘆浦筆記>跋》:“右《盧浦筆記》十卷……三寫之後,亥豕漸多,存之以俟善本勘定焉。” 清 秋瑾 《題潇湘館集》詩之一:“四壁牙籤詳亥豕,一門詩友盡璠璵。”參見“ 魯魚亥豕 ”。
(2).謂豬。地支與生肖相配,亥配豕。 漢 蔡邕 《月令問答》:“凡十二辰之禽,五時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雞、亥豕而已。”
“亥豕”一詞的含義主要涉及文字訛誤和生肖指代兩個方面,其解釋需結合字形演變和文獻記載:
一、文字訛誤的典故 “亥”與“豕”在篆書中字形高度相似,常導緻傳抄錯誤。典型例子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子夏指出衛國人将“己亥”誤讀為“三豕”,揭示兩字易混淆的現象。由此衍生出成語“魯魚亥豕”,泛指書籍傳寫中的文字錯誤。
二、字源與生肖關聯
三、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文獻校勘領域,強調古籍整理需注意形近字辨析。例如《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兩字易混現象。
參考資料:相關典故可查閱《呂氏春秋·察傳》及漢典。
《亥豕》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豬”的意思。在中國的傳統農曆十二生肖中,豬是最後一位排列。
《亥豕》的部首是“亥”,由“二”和“人”組成,表示方位的意思;《豕》的部首是“豕”,表示動物的意思。總共有12畫。
《亥豕》來源于古代的文字,最早可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後來發展成為現代漢字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亥豕》分别為「亥」和「豕」。
在古代,亥豕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不過,在篆書和楷書時期,它們的形态已經相對穩定,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一緻。
1. 我家屬于亥豕年出生,我們都喜歡豬。 2. 今年是亥豕年,許多人在農曆新年期間慶祝這個節日。 3. 他的屬相是亥豕,所以他生于豬年。
1. 亥時(指農曆十二地支中的豬時)。 2. 亥年(指農曆十二生肖中的豬年)。 3. 家豬(指家庭中飼養的豬)。
豬、豬兒。
其他動物的名稱,如鼠、牛、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