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地方官吏善政的稱頌。 宋 楊萬裡 《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傅出守秀州》詩:“身達當難免,能稱未要多。但無田裡嘆,不必袴襦歌。” 宋 王禹偁 《戲題二章述滁州官況寄翰林舊同院》詩之一:“小郡既無衣襖使,豐年兼有袴襦歌。”參見“ 袴襦 ”。
“袴襦歌”(或作“襦袴歌”)是一個漢語典故詞彙,主要用于稱頌地方官吏施行惠民德政的功績。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百姓對清廉有為的地方官員的頌揚之歌,常用于形容官吏善政使民生安定、經濟富庶的情景。
曆史典故
該詞源于東漢廉範的事迹:他任蜀郡太守時廢除“禁止夜間用火”的舊規,既便利民生又未引發火災,百姓作歌贊曰:“廉叔度(廉範字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後以“袴襦歌”代指此類德政稱頌。
演變與用法
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廉範傳》及宋代詩詞作品。
《袴襦歌》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服飾,通常代表着有故事和寓意的詩歌。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袴、襦、歌。
袴(衣服):包含了"衤"和"古"兩個部首,總共有5畫。
襦(衣服):包含了"衤"和"需"兩個部首,總共有13畫。
歌(歌曲):包含了"欠"和"曰"兩個部首,總共有14畫。
《袴襦歌》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袴襦白,藍圍巾。”在這裡,袴和襦被用來形容衣服的樣式。後來,袴襦逐漸演變成包含豐富故事和寓意的詩歌形式。
繁體字中的《袴襦歌》是「褲襦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袴與襦的表示稍有不同。袴的古代寫法是「褲」,而襦的古代寫法是「襦」。雖然字形有所變化,但其含義和發音與現代形式相同。
一件袴襦歌,述說着古老的傳說和悲喜人生。
袴帶、襦袢、歌謠、歌舞、曲歌。
袍服、衣袍、歌頌。
袍袐、褴褛、默默無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