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ry to deny]∶妄圖否認或抵賴(債務等)
(2) [falsely incriminate]∶誣賴;訛詐好人
(1).企圖抵賴。《廿載繁華夢》第二三回:“在 洪子秋 心裡,縱然寫了一張單據,惟立意圖賴這一筆賬項。”
(2).誣賴;訛詐。《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自家女兒偷了和尚,官司也問結了,卻説這般鬼話來圖賴人。”《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钗钿》:“小人聽了母親言語,好意還他,他反來圖賴小人。”
“圖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及延伸解釋:
企圖抵賴
指當事人試圖否認或逃避應承擔的責任、債務等。例如:
《廿載繁華夢》提到“立意圖賴這一筆賬項”,體現對債務的抵賴行為。
滬江詞典将其解釋為“妄圖否認或抵賴(債務等)”。
誣陷訛詐
指通過虛構事實、轉嫁罪名或敲詐他人謀取利益。例如:
《京本通俗小說》中“卻說這般鬼話來圖賴人”,即誣陷他人;《元史·刑法志》記載利用屍體誣賴仇人,屬于極端訛詐手段。
行為動機
古代“圖賴”現象多與利益争奪相關,如土地糾紛、債務糾紛等。部分百姓因官府救濟不足,通過訛詐手段求生。
法律規制
元代已對圖賴行為立法懲治,《元史·刑法志》明确将誣賴他人緻死的行為按故意殺人罪論處。
“圖賴”兼具主觀抵賴與客觀誣詐的雙重屬性,屬于負面行為詞彙。現代法律體系下,此類行為可能構成诽謗、詐騙或妨礙司法公正等罪名。需注意,部分古籍(如《喻世明言》)通過案例生動展現了該詞的語境應用。
圖賴(tú lài)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分:圖和賴。圖的部首是田,筆畫數為5;賴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7。
圖賴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沒有記錄,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記載是在《字彙補編》一書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圖賴」。
在古時候,圖賴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圖賴的寫法為「圖頼」。這也顯示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1. 他準備了一份圖賴,以便更好地展示他的觀點。
2. 這幅圖賴能夠很好地解釋這個概念。
組詞:圖文并茂、圖畫、賴以生存
近義詞:圖表、圖像、圖片
反義詞:無圖、無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