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道的意思、聖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道的解釋

(1).聖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 漢 揚雄 《法言·問明》:“甚矣,聖道無益於庸也。”《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始自 秦 世,不師聖道,私以禦職,姦以待下。” 唐 韓愈 《請複國子監生徒狀》:“今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見聖道之全者惟 顔子 。”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時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經有了‘ 大成至聖文宣王 ’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聖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

(2).佛教謂出離生死煩惱之道。即“四聖諦”與“八正道”的合稱。《成實論·四無畏品》:“謂修聖道不能盡結,既不盡結,何能離苦?”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上:“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聖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浄土。” 宋 陸遊 《自警》詩:“聖道功殊淺,塵緣習未除。”參見“ 八正道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聖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方面:

一、儒家思想中的聖道 指聖人之道,尤其特指孔子所倡導的倫理體系。其核心包含“仁”“禮”等思想,強調道德修養與社會秩序的結合。例如《莊子·天道》提到“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即聖道推行能使天下歸服。漢唐時期,這一概念被揚雄、韓愈等學者推崇,認為聖道是治國安邦的根本。

二、佛教術語中的聖道 佛教将“聖道”定義為解脫生死煩惱的修行方法,即“四聖谛”(苦、集、滅、道)與“八正道”(正見、正思維等)的合稱。如《成實論》提到“修聖道不能盡結,何能離苦”,說明通過實踐聖道可斷除煩惱。

補充說明:

  1. 與“霸道”對比:儒家聖道主張以德治國,而霸道強調武力統治(如《法言·問明》批判秦朝“不師聖道”)。
  2. 曆史演變:唐代韓愈提出“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推動聖道成為儒學複興的核心概念。

以上内容綜合了儒家經典、佛教典籍及曆代學者的闡釋,具體可參考《莊子》《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聖道的意思

《聖道》一詞指的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和倫理準則,是指引人們行為和生活的最高原則。它象征着人類順應自然規律和道德倫理标準的正确行為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聖道》的部首為「聖」,拆分後為「囗」和「聖」。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與繁體

《聖道》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教誨與著述中,對于道德倫理的讨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繁體中,「聖道」可寫作「聖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聖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可以用「聖道」來代表「聖道」,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也非常常見。

例句

1. 學習和遵循聖道是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

2. 他一直追求着聖道上的完美。

3. 古代先賢們通過研究聖道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思想。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崇聖(崇尚聖道)、聖人(擁有聖道的人)、聖潔(道德崇高)、道德(道義準則)。

近義詞:至善、道義、真理。

反義詞:邪惡、道痕、非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