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谏的意思、死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谏的解釋

冒死進谏。 明 唐順之 《封知縣張公墓志銘》:“顧吾與若母兩人老耳,死諫是爾職,不死是聖天子恩厚無量也。” 清 錢謙益 《尚寶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尚終念生全之德,其無忘死諫之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死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現象,指大臣為堅持谏言而冒死進谏的行為,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基本含義

“死谏”的字面含義為“以死勸谏”,即臣子為糾正君主過失或推行主張,明知可能觸怒統治者甚至招緻殺身之禍,仍堅持進谏。這種行為被視為文官的最高職責,與武将的“死戰”并稱,形成“文死谏,武死戰”的傳統價值觀。

二、文化内涵與精神追求

  1. 忠君報國的極端表達:通過舍命進谏彰顯對君主的忠誠,如明代楊繼盛在《鳴鳳記》中以“屍谏”明志,即便死後仍通過屍體傳遞谏言。
  2. 士大夫的精神标杆:這種行為不僅是政治手段,更是儒家“舍生取義”思想的實踐,如比幹因谏商纣王被剖心,成為“天下第一仁”的象征。
  3. 谏诤制度的補充:在君主專制下,當常規勸谏失效時,“死谏”成為以生命為代價喚醒君主的最後方式。

三、曆史案例與争議

四、相關概念辨析

這一行為雖隨着封建制度消亡而消失,但其蘊含的“以道事君”精神仍是中國士文化的重要遺産。如需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中的具體事件列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死谏的意思

「死谏」是指為了忠誠于國家和皇帝,不惜冒着喪生的風險勇敢地進谏上書,直言勸谏的意思。

部首和筆畫

「死谏」的部首是「歹」,筆畫數是六畫。

來源

「死谏」一詞最早出自于《史記》中的《對武安君書》:“臣知死谏上書。”

繁體

「死諫」是「死谏」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死谏」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例句

1. 為了維護天下百姓的利益,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谏。

2. 老臣勇敢地進行死谏,卻得不到君主的接受和理解。

組詞

臣谏、進谏、勇谏、直谏

近義詞

谏诤、規谏、進言、進谏

反義詞

阿谀、谄谀、奉承、逢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