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谏的意思、死谏的詳細解釋
死谏的解釋
冒死進谏。 明 唐順之 《封知縣張公墓志銘》:“顧吾與若母兩人老耳,死諫是爾職,不死是聖天子恩厚無量也。” 清 錢謙益 《尚寶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尚終念生全之德,其無忘死諫之時。”
詞語分解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 谏的解釋 谏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谏勸。進谏。谏阻。兵谏。從谏如流。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死谏”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現象,指大臣為堅持谏言而冒死進谏的行為,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基本含義
“死谏”的字面含義為“以死勸谏”,即臣子為糾正君主過失或推行主張,明知可能觸怒統治者甚至招緻殺身之禍,仍堅持進谏。這種行為被視為文官的最高職責,與武将的“死戰”并稱,形成“文死谏,武死戰”的傳統價值觀。
二、文化内涵與精神追求
- 忠君報國的極端表達:通過舍命進谏彰顯對君主的忠誠,如明代楊繼盛在《鳴鳳記》中以“屍谏”明志,即便死後仍通過屍體傳遞谏言。
- 士大夫的精神标杆:這種行為不僅是政治手段,更是儒家“舍生取義”思想的實踐,如比幹因谏商纣王被剖心,成為“天下第一仁”的象征。
- 谏诤制度的補充:在君主專制下,當常規勸谏失效時,“死谏”成為以生命為代價喚醒君主的最後方式。
三、曆史案例與争議
- 著名事例:商朝比幹剖心、漢武帝時汲黯直谏、明代海瑞備棺上書等。
- 效果争議:部分死谏成功匡正時弊(如唐魏征多次直谏),但更多案例中進谏者淪為悲劇(如屈原投江),反映古代谏诤制度的風險性。
四、相關概念辨析
- 與“屍谏”區别:屍谏特指以屍體為谏書(如史魚死後陳屍谏衛靈公),而死谏側重冒死進谏的過程,未必以死亡為終點。
- 與普通谏言差異:強調以生命為代價的極端性,如明代官員往往在奏疏中使用“臣昧死以聞”等表述。
這一行為雖隨着封建制度消亡而消失,但其蘊含的“以道事君”精神仍是中國士文化的重要遺産。如需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中的具體事件列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死谏的意思
「死谏」是指為了忠誠于國家和皇帝,不惜冒着喪生的風險勇敢地進谏上書,直言勸谏的意思。
部首和筆畫
「死谏」的部首是「歹」,筆畫數是六畫。
來源
「死谏」一詞最早出自于《史記》中的《對武安君書》:“臣知死谏上書。”
繁體
「死諫」是「死谏」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死谏」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
例句
1. 為了維護天下百姓的利益,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谏。
2. 老臣勇敢地進行死谏,卻得不到君主的接受和理解。
組詞
臣谏、進谏、勇谏、直谏
近義詞
谏诤、規谏、進言、進谏
反義詞
阿谀、谄谀、奉承、逢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