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後以“跋胡疐尾”喻進退兩難。 宋 李綱 《謝複觀文殿大學士表》:“惟信古太過,而欲為曲突徙薪之謀,故與物多違而每緻跋胡疐尾之患。”亦省作“ 跋胡 ”。 唐 杜甫 《大曆三年春四十韻》:“ 鹿角 真走險, 狼頭 如跋胡。” 仇兆鳌 注:“《水經注》: 江 水又東流 狼頭灘 ,其水并峻激奔暴,魚鼈所不能遊,其歌曰:‘灘頭白浡堅相持,倏忽淪沒别無期。’”
“跋胡疐尾”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多寫作“跋前疐後”,出自《詩經·豳風·狼跋》。《漢語大詞典》和《辭源》均收錄該詞,其核心含義指狼前進時踩到下巴垂肉(胡),後退時絆到尾巴,比喻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展開分析:
語音與結構
該成語讀作“bá hú zhì wěi”,屬于聯合式結構,由“跋胡”和“疐尾”兩個動賓短語并列組成。“跋”指踩踏,“疐”通“踬”,意為跌倒,二字均以“足”為形旁,體現動作與足部相關。
文獻溯源
最早見于《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漢代鄭玄箋注:“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進退有難。”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進一步闡釋:“狼跋其胡,則疐其尾矣。周公遇流言之變,亦猶是也。”
語義演變
原指動物生理特征導緻的行動困境,後經《詩經》引申為政治處境隱喻,至唐宋時期演變為通用成語。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标注“疐”字在經典中的特殊用法,強調其與“踬”的假借關系。
現代應用
在當代漢語中多用于描述決策困境,如:“企業面臨環保政策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壓力,實有跋胡疐尾之困。”《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列舉其近義詞為“進退維谷”“騎虎難下”。
權威參考
該詞條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被納入“動物比喻類成語”分類,與“兔死狐悲”“虎頭蛇尾”等構成同源語義場。其曆史用例可參考《十三經注疏》及《朱子語類》等古籍注疏文獻。
“跋胡疐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發音:bá hú zhì wěi(“疐”讀作zhì,第四聲)。
核心釋義:比喻陷入困境,進退兩難。
部分詞典(如)提到“行動遲緩”的引申義,但主流釋義仍以“進退兩難”為核心,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原文或宋代李綱的文獻記載。
奧略遍覽槽牀曹丘察見垂髫答效點放抵法紡織品飛傳風規分清附訛浮利甘心跟頭功幹管許歸真反樸皓衣穢壤毀訿蛱蝶裙檢督積簡充棟警竦就壻極問卷甲倍道嶺陰祿禀賣侮面料米雪木偶男聲難字漂蓬批八字謙謙君子奇礓石三玄讪黜攝録申商實際工資手夾説古談今碩女驷介搜刷俗意亭毓托領瓦碎蚊蚋握槊五宿銜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