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袴襦歌的意思、袴襦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袴襦歌的解释

对地方官吏善政的称颂。 宋 杨万里 《辛卯五月送邱宗卿太傅出守秀州》诗:“身达当难免,能称未要多。但无田里嘆,不必袴襦歌。” 宋 王禹偁 《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诗之一:“小郡既无衣袄使,丰年兼有袴襦歌。”参见“ 袴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袴襦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用以称颂地方官员德政的典故,其核心来源于东汉廉范的事迹。据《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时,废除旧制、兴修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感念其德,传唱民谣:“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其中“襦”为短衣,“袴”同“裤”,合称代指百姓生活富足,后引申为赞颂官员治理有方的典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醉后狂言酬赠萧股二协律》中化用此典:“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此处“展覆”暗含“袴襦”意象,表达对惠民政策的期许。该典故在《汉语大词典》中列为固定词条,释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成为中华文化中“良吏治绩”的象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袴襦歌”(或作“襦袴歌”)是一个汉语典故词汇,主要用于称颂地方官吏施行惠民德政的功绩。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指百姓对清廉有为的地方官员的颂扬之歌,常用于形容官吏善政使民生安定、经济富庶的情景。

  2. 历史典故
    该词源于东汉廉范的事迹:他任蜀郡太守时废除“禁止夜间用火”的旧规,既便利民生又未引发火灾,百姓作歌赞曰:“廉叔度(廉范字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以“袴襦歌”代指此类德政称颂。

  3. 演变与用法

    • 古代语境:直接指向官员治理成效,如宋代杨万里诗中引用此典。
    • 现代扩展:可引申为对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概括性描述。

使用注意

若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廉范传》及宋代诗词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霸朝白玉琯版税背前面后擘钱布囊其口猜量裁缀参两扯篷饬厉俦比粗厉单摆淡悠悠大洋耑候风后负学梗碍公母沟淢鼓说皓齿红唇圜率呼响家里的教督脚高步低郊阡景迹蠲忿决塞旷载老天隔不了一层纸乐往哀来联姻猎奇廪藏灵兔囊米陪厕球赛日往月来容体弱房勝流省用足财沈洁实妈儿石钟乳叔向嗽获速决摊点拖缠汪然婉委详覈陷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