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髡跣的意思、髡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髡跣的解釋

光頭赤足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奇兵不可再》:“ 倭 之追者尋至,猴見髡跣橫行,不類所習覩,疑為異獸将噬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髡跣”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髡跣”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髡”和“跣”兩個單字組成,用于描述一種特定的外貌或狀态,多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需從兩字的本義及組合義來理解:

  1. “髡”的含義:

    • 本義: 指剃去頭發。在古代中國,剃發(髡刑)是一種刑罰或羞辱的标志。《說文解字》釋“髡”為“剃發也”。
    • 引申義: 泛指剃光頭的行為,或指被剃去頭發的人(髡人)。它常與刑罰、奴役或特定宗教習俗(如部分僧侶剃度)相關。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跣”的含義:

    • 本義: 指赤腳,不穿鞋襪。《說文解字》釋“跣”為“足親地也”,強調光腳直接接觸地面。
    • 引申義: 形容赤足的狀态或行為。在古代,赤足可能表示貧窮、卑賤、請罪、哀悼或特定的禮儀(如祭祀時的虔敬)。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3. “髡跣”的複合含義:

    • 将“髡”與“跣”組合使用,“髡跣”意指剃去頭發并赤着雙腳。這個詞語極其形象地描繪了一種遭受刑罰、處境悲慘、地位卑賤或自我貶損以示虔敬/悔罪 的狀态。
    • 它通常用于描述囚徒、奴隸、受刑者、或某些特殊儀式(如請罪、祭祀)中人的外貌。剃發和赤足的雙重特征,強化了其困頓、屈辱或苦行的意味。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4. 文化背景與用法:

    • “髡跣”一詞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烙印。剃發(髡)在古代中國是“五刑”之一(髡刑),是官方對罪犯施加的身體和尊嚴上的懲罰。赤足(跣)則常與奴隸、仆役或特定禮儀相聯繫。
    • 因此,“髡跣”在文獻中多用于描述階下囚、俘虜、罪人或進行極端苦修者的形象。例如,史書中可能記載戰敗的将領“髡跣而降”,表示其徹底屈服和認罪的狀态。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條目釋義背景。
  5. “髡跣”是一個描述性極強的古漢語詞彙,特指剃光了頭發且赤着雙腳 的狀态。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刑罰制度、社會等級觀念和文化習俗,主要用于刻畫受刑者、卑賤者或處于極端苦行/請罪情境中的人物形象,傳達出一種困頓、屈辱、虔敬或自我懲罰的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

“髡跣”是一個由兩個古漢語單字組成的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一、髡(kūn) 本義為剃發之刑。《說文解字》載:“髡,剃發也。”古代五刑之一,如《周禮》記載的“髡者使守積”。漢代仍存此刑,《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有“乃髡鉗季布”的記載。後引申為僧人剃度,如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中“髡而缁”即指剃發着僧衣。

二、跣(xiǎn) 指赤足不履,《說文》釋為“足親地也”。常見于“跣足”一詞,如《戰國策·魏策》“跣行而進”描寫赤腳行走。古代禮儀中,跣足可表敬意,《禮記·問喪》載“徒跣”之禮。

三、組合釋義 “髡跣”合用指剃去須發并赤足的狀态,多見于兩種語境:

  1. 刑罰标記:如《三國志》載鮮卑習俗“髡頭跣足”;
  2. 宗教儀軌:佛教戒律中比丘需剃發跣足,道教某些流派亦有類似規制。

該詞屬文言雅言,現代漢語已罕用。建議在具體文獻中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遇典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王力《古代漢語》等工具書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過焙茶臂膊步馬不庭巢父啖香之質刀山澱園電阻合金蕃兵費務豐敗風清敷紛扶風帳紗剛愎自用感恚挂不住鶴林友鴻輝皇天溷擾胡荾胡塗蟲觐對金雞石金迷紙醉濟農空被孔雀翎樂冰煉氣禮品螺女闾姝買靜求安靡費明戒墨路撚金女伎帢帽檠括請訓邛郲坂曲暢人工授精戎儲三疊三宿戀石慶數馬事務員時運亨通戍罰作私燭訟枉罔貪縣士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