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帢帽的意思、帢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帢帽的解釋

古代一種便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二月丁卯,葬 高陵 ” 裴松之 注引《曹瞞傳》:“ 太祖 為人佻易無威重……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故事, 江 南天子則白帢帽,公卿則巾褐裙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帢帽(qià mào)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首服,特指魏晉至隋唐時期流行的方形便帽,通常以缣帛或皮革制成,無檐而頂部平正。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文獻依據:

一、核心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載:“帢帽,古代一種便帽。方頂,無檐。”其形制區别于同時期的冠冕,具有輕便實用的特點,多用于非正式場合。魏晉名士常以戴帢帽彰顯灑脫之風,如《晉書·輿服志》提及“帢”為天子及士人宴居時所服。

二、形制與材質特征

  1. 方形平頂:宋代《事物紀原》引《搜神記》描述其“頂方如屋”,四角方正象征“地”之形态,與象征“天圓”的冠冕形成對比。
  2. 材質演變:早期以缣帛(細絹)為主,後出現鹿皮、葛布等材質。唐代《通典》載北齊宮廷用“白紗帢”,而軍士則戴“赤帢”。

三、曆史流變與文化内涵

四、典籍記載選例

《宋書·禮志五》:“帢,魏武帝以天下兇荒,資財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為帢。”

《南史·陳慶之傳》:“慶之性祗慎,……常冠白帢,衣素衣。”

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通典·禮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資治通鑒》(中華書局胡三省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帢帽”是古代一種便帽,主要流行于士人階層。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帢帽指古代以絲織品制成的便帽,特點是四角缺隅的造型。該詞由“帢”和“帽”組成,其中“帢”特指這種形制的帽子,而“帽”為通用稱呼。

  2. 形聲結構與發音
    “帢”為形聲字,從“巾”(表示材質為絲織品),讀音為“qià”(古音苦洽切)。

  3. 用途與材質
    主要用于士人日常佩戴,屬于輕便頭衣。據漢典記載,其材質為缣帛(細密絲織物),裁剪後制成,兼具實用性與身份标識作用。

  4. 演變與關聯
    在《樂府詩集》等文獻中,“帢”常與“帩頭”(束發巾)并列出現,反映其作為配套頭飾的功能。後世部分學者認為,帢帽可能影響了唐代幞頭等帽式的發展。

注:相關字形演變及古籍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巾部對“帢”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諸侯百畮長遊塵鞅趁旨瘡腫穿域辭不達意打杠子登牓杜陵傑多國公司法名販運敷粉附葭貢新古代谷犬烘烘花托火桶尖厲堅峭既齓戒持金剛圈今上官家菌落瞰瑕伺隙狼飧虎咽麗飾流心樓攬羅绾面牆而立謀畫目連女隸派力司袍花起發麴塵阙略群穢三須鈎山桐子社教省轄市身條舍着金鐘撞破盆碩才司令塔遂許鲐稚坦易添醋加油條枝頑夫屋蓋武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