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鉗”。古代刑罰。謂剃去頭發,用鐵圈束頸。《史記·季布栾布列傳》:“迺髠鉗 季布 ,衣褐衣,置廣柳車中。” 唐 盧照鄰 《詠史》之一:“髡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三國演義》第六三回:“﹝ 彭 羕 ﹞因直言觸忤 劉璋 ,被 璋 髠鉗為徒隸,因此短髮。” 清 趙翼 《贈李莪洲》詩:“矢石已教同死地,髠鉗那更伴危途。”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四章:“古用 苗 制,施行肉刑, 漢文 免之,改為囚徒髠鉗,鬼薪役作。”
“髡鉗”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髡鉗由兩部分構成:
唐代盧照鄰《詠史》中提及:“髡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反映其作為刑罰對人生的影響。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史記》《三國演義》等古籍記載。
《髡鉗》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指剃去或奪取發髻。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髟”和“钅”。在筆畫上,它由17畫組成。
《髡鉗》一詞最初出現在古代的軍事法律制度中,用來形容一種刑罰或處罰方式。在古代中國,士兵的發型是經過嚴格規定的,而剃掉發髻也被視為一種嚴厲的懲罰手段。因此,髡鉗也被用來指代髻發被剃掉的過程。
《髡鉗》的繁體字為「髡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髡鉗》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如下:
髡:髟(發飾)+斤(兵器)
鉗:金(金屬)+文(刑具)
1. 在古代,髡鉗被用來懲罰不守紀律的軍隊士兵。
2. 他因犯了軍規,被判決要接受髡鉗刑。
髡發、鉗擊、髡發為僧、剃發、剃頭、剪刀、發髻
剃發、削發、剪發
添發、培發、長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