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钳”。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迺髠钳 季布 ,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唐 卢照邻 《咏史》之一:“髡钳为臺隶,灌园变姓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 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清 赵翼 《赠李莪洲》诗:“矢石已教同死地,髠钳那更伴危途。”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 苗 制,施行肉刑, 汉文 免之,改为囚徒髠钳,鬼薪役作。”
“髡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髡钳由两部分构成:
唐代卢照邻《咏史》中提及:“髡钳为臺隶,灌园变姓名”,反映其作为刑罚对人生的影响。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史记》《三国演义》等古籍记载。
《髡钳》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指剃去或夺取发髻。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髟”和“钅”。在笔画上,它由17画组成。
《髡钳》一词最初出现在古代的军事法律制度中,用来形容一种刑罚或处罚方式。在古代中国,士兵的发型是经过严格规定的,而剃掉发髻也被视为一种严厉的惩罚手段。因此,髡钳也被用来指代髻发被剃掉的过程。
《髡钳》的繁体字为「髡鉗」。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不同。《髡钳》这两个字的古代写法如下:
髡:髟(发饰)+斤(兵器)
钳:金(金属)+文(刑具)
1. 在古代,髡钳被用来惩罚不守纪律的军队士兵。
2. 他因犯了军规,被判决要接受髡钳刑。
髡发、钳击、髡发为僧、剃发、剃头、剪刀、发髻
剃发、削发、剪发
添发、培发、长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