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病。《素問·至真要大論》:“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 王冰 注:“苛,重也。”
(2).猶疾病。《管子·小問》:“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尹知章 注:“若,似也。謂君之材能多似有而非實,如此者,亦祝去之也。”《呂氏春秋·審分》:“凡人主必審分,然後治可以至,姦僞邪辟之塗可以息,惡氣苛疾無自至。” 高誘 注:“自,從也。君德合則祥瑞應,故苛疾無從來至也。”
“苛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重病
源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王冰注解“苛”為“重”,強調病情嚴重。
此義項多用于中醫典籍,指因陰陽失衡引發的重症。
泛指疾病
《管子·小問》提到“除君苛疾”,尹知章注将“苛疾”解釋為疾病,側重疾病的普遍性。
另《呂氏春秋·審時》中“苛疾”亦指病痛,與“苛”通“疴”(病)相關。
該詞現多用于古籍研究或中醫文獻,日常語境已罕見。需注意避免與“苛”的常見義(如“苛刻”)混淆。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例句分析,可參考《黃帝内經》《管子》等文獻。
《苛疾》是一個比喻性詞語,在漢語中指代一種嚴重的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或不適。它用來形容一種深沉或難以擺脫的痛苦、煩惱或困擾。
《苛疾》是由部首“艹”和“疒”組成的。艹表示“草”或者植物相關的意思,而疒是指“疾病”。
根據《康熙字典》,《苛疾》字總共有16個筆畫。
《苛疾》來源于《莊子·田子方》:“豪而不正則離,勇而無禮則暴,柔而好勝則苛,義而利說則疾。”
在繁體字中,“苛”字保持不變,而“疾”字寫作“疾”。
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在古代,“苛”字的寫法為“罦”,而“疾”字的寫法為“痎”。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被使用。
1. 他被苛疾所困擾,一直無法擺脫。
2. 這次失敗給他帶來了沉重的苛疾。
3. 學生們在考試前都感到苛疾。
1. 苛求:過分要求或期望。
2. 苛責:用嚴厲的态度批評或指責。
3. 苛待:虐待或不公平對待。
近義詞:折磨、痛苦、惡疾。
反義詞:舒適、安康、幸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