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家子氣,不大方;寒酸。 宋 葉適 《超然堂》詩:“宅舍空荒轉頽漏,騶僕藍褸常寒乞。” 明 瞿佑 《歸田詩話·竹雪齋》:“曳履先生太寒乞,煮茶學士真儒酸。”
(2).謂藝術作品風神不足、淺薄等。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袁昂<古今書評>》:“ 徐淮南 書如 南岡 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 宋 姜夔 《白石詩說》:“體物不欲寒乞。”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東坡得淵明之遺意》:“如曰:‘一千裡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又曰:‘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皆如寒乞相,一覽便盡。初如秀整,熟視無神氣,以其字露也。”
“寒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形容人寒酸、不大方
指因貧困或生活窘迫而顯得小氣、不體面。例如宋代葉適《超然堂》詩中提到“驺仆藍褛常寒乞”,描述仆從衣衫褴褛的寒酸狀态。明代瞿佑也以“太寒乞”批評他人舉止不夠大方。
比喻貧寒
部分解釋将“寒乞”引申為“寒天乞食”,代指生活貧苦。如《宋書》中“外舍家寒乞”即用此意。
在文學、書法等藝術評論中,“寒乞”指作品缺乏神韻或過于淺薄。例如: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用例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寒乞》是一個成語,形容貧窮到了極點,乞讨乃至寒酸的境地。
《寒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乙”,總共有5畫。
《寒乞》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藝文志》。這個成語原本是描寫漢朝時期賦稅征收嚴重壓迫農民,使得他們窘迫無助,隻能四處乞讨的艱難境地。
繁體字寫作「寒乞」。
古時候的寫法可能不同,但目前使用的标準寫法是「寒乞」。
他一家陷入了寒乞的境地,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窮困、潦倒。
乞丐、乞讨、乞求。
富裕、富足、富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