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美女名。《莊子·齊物論》:“ 毛嬙 、 麗姬 ,人之所美也。” 成玄英 疏:“ 毛嬙 , 越王 嬖妾; 麗姬 , 晉國 之寵嬪。此二人者,姝妍冠世。”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無色。”《淮南子·齊俗訓》:“待 西施 、 毛嬙 而為配,則終身不家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多力何必 孟賁 、 烏獲 ,逸容豈唯 鄭旦 、 毛嬙 ?” 明 沉鲸 《雙珠記·假恩圖色》:“其妻甚美,果然花容月貌,可賽 毛嬙 。”
毛嫱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被提及的美女形象,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毛嫱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著名美女,常與西施并稱,被視作絕色佳人的代名詞。根據記載,她為越王勾踐的寵妾,容貌之美達到“沉魚落雁”的境界(《莊子·齊物論》描述“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成為後世形容女子美貌的典故原型。
曆史争議
關于毛嫱的具體身份,《管子》曾提到她與西施,但因管仲生活年代早于勾踐,存在時間矛盾。目前主流觀點以《莊子》《淮南子》等文獻為依據,認為她是越國時期人物。
美學象征
毛嫱常被用來對比不同審美取向。如宋玉《神女賦》稱“毛嫱鄣袂,不足程式”,強調其素雅之美;而西施則以嬌柔病态美著稱。兩者在詩詞中常并列,如陳亮《新荷葉》以“毛嫱、西子差肩”襯托荷花之高潔。
成語關聯
“沉魚落雁”的典故原型被認為出自毛嫱和麗姬(見《莊子》),後衍生為形容女子容貌傾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莊子》《淮南子》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毛嫱》是一個中文詞語,形容一個女子容貌嬌美,面貌秀麗。此詞通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藝作品中,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毛嫱》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毛”和“嫱”。其中,“毛”是該詞的聲符部首,表示與發音有關;“嫱”則是它的意符部首,表示與意義有關。根據漢字字典,該字的總筆畫數為26畫。
《毛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出自曹雪芹所寫的篇章。這個詞形容賈母的側福晉秦可卿,是形容其貌美的詞語。
在繁體中,詞語“毛嫱”則保持不變,不出現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毛嫱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古代漢字字典,對于“毛嫱”中的“毛”,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寫法,如“毛娟”、“毛嫚”等。至于“嫱”則保持不變,形狀和現代一緻。
1. 小說中描寫出了賈母身邊的毛嫱們,她們目光婉約,很是美麗。
2. 古詩中常用“毛嫱”一詞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充滿了詩意和浪漫。
組詞:毛嫱們、毛嫱子、婀娜多姿
近義詞:貌美、容顔秀麗、貌似天仙
反義詞:丑陋、形容狼狽
【别人正在浏覽】